那啥,不知为什么,这篇被锁了。只好传上截图,好歹不能断了日更!可惜想传一张最爱的人的照片也不允许。简书某些时候有些夸张。
【原文】
王伦使①虏②,魏绛③和④戎。【注释】
①使:出使。
②虏:古时对少数民族的卑称。
③魏绛:魏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④和:使……和睦。
【经典原意】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二月王伦被派往金国议和,往来数次,曾议成收回河南、接回二帝的合约,但因金国兀术政变废止,王伦被囚,九年后被勒死。
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戎狄攻打晋国,晋悼公欲出兵讨伐,魏绛据理力争,主张采取和戎政策,并恳切地提出了和戎的“五利”——第一,可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贸易;第二,没有战争,人民便可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与晋和睦相处,晋国在诸侯争霸中便会有威慑力;第四,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可以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也不需消耗,可保存晋国实力;第五,借鉴历史经验,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维持长久的和睦与安宁。经过他的详细阐释,晋侯采纳了他的建议。
【原文】
恂①留河内,何②守关中③。
①恂:汉代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②何:萧何(公元前257年一公元前193年),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的功臣,官至丞相。
③关中:古代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秦国故地或今陕西省一带。
【经典原意】
汉光武帝刘秀欲北征,邓禹推荐寇恂留守,以稳固后方。刘秀便任命寇啕为河内太守。寇恂一面筹措军饷支援前线,一面防御敌国入侵,为东汉创建立下大功。
楚汉相争时,萧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需从未缺乏,西汉得以建立,萧何功不可没。
【原文】
义伦①清节②,展获③和风④。【注释】
①义伦:沈义伦(公元909年一公元987年),字顺义,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官至宰相。
②清节:清正廉明的节操。
③展获:字季禽,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
④和风:温和的风,在这里指情意温厚,永惠于人。
【经典原意】
宋太祖(公元960年一公元976年)时期,沈义伦跟随军队进入蜀州,时常独居,以蔬菜为食,为官清正廉明。等到东归的时候,他的筐里也只有几本书而已。皇帝询问曹彬,才知他清正廉明,提升为枢密副史。
展获待人温和有礼,为政清明贤能,体恤民情,犹如和煦的春风。
【原文】
寅①陈②七策,光③进五规。【注释】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宋代进士胡寅(公元1098年一公元1156年),字明仲,建宁崇安人。
②陈:陈述。③光:司马光。
【经典原意】
胡寅曾上书宋高宗(公元1127年一公元1163年),提出罢议和而修战略的七项策略,即:罢和议修战略、置行台,务实效,整饬军队,都荆巢,选宗室,重振朝纲。后来遭到朝中主和派的反对和排挤。
司马光曾在仁宗(公元1023年一公元1064年)时,曾提出“五规”,即:保业、惜时、远谋、谨微、务实。
【原文】
直笔吴竞,公议①袁枢②。【注释】
①公议:百姓的议论,群众的舆论。
②袁枢(公元1131年一公元1205年):字机仲,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时任史宫。
【经典原意】
吴竞曾和刘子玄一同编撰《武后实录》,其中记载了张昌宗诱使张说诬陷魏元忠的事。后来,张说官至宰相,屡次恳求吴竞更改,吴竞却说:“给您徇私情那还能叫实录吗?”终究不肯更改,世人称他为董狐。
乾道(南宋孝宗赵奋的年号,公元1165年一公元1173年)年间,袁枢重新修订国史,章子厚与他是同乡,极力请求他在写传记时为自己美言几句。袁枢推辞道:“作为一名史官,我不能隐瞒恶行。我宁可辜负自己的同乡,也绝不能对不起后世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