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打卡第二天,考虑昨天的读书笔记,赶到半夜12点 最后一刻钟才完成,险险没按时交上作业。
所以今天开始调整策略,重新规划阅读进度和时间安排,无规矩不成方圆。
整理了一下本书目录,列成阅读计划表,整本共68小篇,按一周7天平均划分,每天读10小篇。

每天第一步先泛读10篇,继而开始着手写。最大感受:通过写来倒逼深度阅读是真理!需要反复读才能转换为自己的文字。
回想之前的阅读基本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没有艰辛,便无收获。
先回顾复习:别光讲,展现出来
回看昨天的读书笔记“别光讲,展现出来”时,发现我写东西跟作者描述的如出一辙:
大多时候都在论述,而且是以置身事外的局外人的视角,并未走进故事里,写出来的文字虚无缥缈,难以带领别人进入其中。
【自我总结】学会展示具体图像,描写具体情节,勾勒具体画面,别光概述,让自己走进故事里,在文中注入生活气息。
初始的意念
初始的意念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呈现心灵最初灵光一闪的反应。
但内在的潜意识往往会压抑它们,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未受社交礼节或内在压抑之处。
把心灵实际所见所感写出来,而不是该见或该有的,这是捕捉心灵的绝佳机会,探索内在的意念。
原创的细节
生活何其丰富,只要我们能写下生活中的种种真实细节,尤其是亲眼看过的细节,会让我们的文字更真实可信。
让我们乐于接受事物的本色,能喜爱细节,对生活中存在的真实事物,给予神圣的肯定,肯定生活,肯定生活中的一切。
学习万物的名字,务求明确
务求明确,别说“水果”,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水果,比方“那是一颗石榴”。
给事物正名,比如说“窗台上的天竺葵”,比光说“窗台上的花”好多了。
“天竺葵”,单单这三个字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清晰的景象,更深入洞察那花儿的存在,为我们呈现窗台一隅的景象。
同理,参加写作小组或上写作班,也最好能快速熟悉每位组员或同学的名字,这有助于我们融入团体,并让我们关心留意他人的作品。哈哈,读完感觉又只是在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