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起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也算是教育体系的一员吧,做老师,做教育,远比我想象的困难,尤其是针对我们关注的乡村k6教育。他们处于一个k6体系中最底层,最敏感,最尴尬的地位,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其实,我扪心自问,传道授业勉强有乎,而解惑实在是无从谈起。
那个开满索玛花的高原,那片我所深爱的土地,那里有我遇到的第一批学生,118位来自附近村寨的孩子,我更愿意叫他们索玛花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兄弟姐妹众多,留守甚至失亲的居多,加上长期以来落后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对于读书甚于麻木的状态。我所在的班级,那些不热爱学习,在大多数人口中的问题孩子,我就时常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可是,我明明又可以在每个孩子的眼中看到光,闪闪的光。孩子们有疑惑,他们不知道为何学习,不知道怎样学习,甚至不知道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作为老师,是学生们希望来为他们解答疑惑的对象。可是,我又做了什么?
记得小时候,老师们也喜欢那些所谓的爱学习的,学业考核优秀的学生,虽然我从小到大,学业考核都还不错,也经常收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可是,我从来都不是那个中规中矩的少年,我不屑老师的关注,反而喜欢和一些班上学业考核不太好的同学交流,我一直相信,他们身上是有光的,那种光,吸引着我向他们靠近,驱动着我去了解他们。以前不懂,直到现在的我,在学生们眼中,以一个他们老师的身份,看到了那道光,那道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光。那道光好像在告诉我,他们希望成为自己的太阳,只是,睫毛前的那片云久久弥漫,而老师的到来让他们觉得,那片云越来越浓重。有时我想,或许正是这道光,才让满山的索玛花开的那么灿烂吧。可惜,那只是短暂的春天的刹那间。
诚然,作为一个老师,我问心有愧。作为有思想的人,都希望看到最好的东西,也都讨厌不那么好的东西。对于一些学业考核不太好的学生,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本本分分。但是,每次看到他们眼中那丝隐藏的光时,我又不得不反思,难道优秀与不优秀,真的要分的这么清么?
我所做的看似是公平教育,同一间教室,同一个老师,同一次作业,但是,对于孩子们,难道就要因为每个个体差异或者家庭差异,就接受不同的信息吗?然后又要让他们为自己买单么?过去的回不去,现代的适应不了,甚至没有勇气去适应。这让我不经又在反思,我们到底在教他们什么,我们老师这个职业,到底在学生的一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现在做什么都在讲工业化,讲产量,讲效率。甚至在我们一直强调的国之重器--教育这片区域里,工业化思维无处不在。工业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好像无所不能,神通广大。有人说,工业化是为了职业化,那么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专业不相关呢?职业化没问题,但是要是为了职业化而采取工业化的手段,那就有待商榷了。19世纪工业化的出现,开始是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以满足人的快速需求。而教育,真的能这样吗?工业化教育又是为了满足谁的特殊需求呢?
索玛花的孩子,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似乎从来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要的是一张“三好学生”,赚更多钱,或者又是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我想,都不是,他们可能更希望的是成为自己,成为那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like。那些“问题学生”,当我想尽办法让他们好好学习,绞尽脑汁让他们寻找正确答案,我又是不是在使他们工业化呢?其实,在孩子眼中,大人们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在他们看来,都只不过是大人想控制或者制约他们的借口罢了。最后,老师每天都在强调成为自己,到后来,都已在失去自己的迷宫里越走越深。
当他们一次一次面对错误,一次一次接受打击,试想,一个成年人都无法在屡战屡败的经历中保持从一而终的坚守,何况一个心智还在萌芽状态的孩子呢?他们会越来越失去信心,越来越“得过且过”,最后,选择自己不知道亦或是知道是不太好的路,开使寻找最真的自我。那样的话,我想,作为老师,是一种职业犯罪。
针对k6的学生,老师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想,当学生们不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当他们不再看到书就逃避,当他们学会在各式各样的花花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最爱并且不被别人嗤之以鼻,那或许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吧。
索玛花的孩子,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漫山遍野的肆意绽放,寻找阳光。无论悬崖峭壁,还是荆棘小路,希望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向上的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