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去常州图书馆,总是坐公交车到迎春步行街,然后从步行街一路逛过去。
有一个阶段那里是跳蚤市场,有很多摆地摊的。有西藏人卖藏饰和天珠、有卖小兔子小仓鼠的、有卖头饰发夹的、有卖假古董的、更多的是各种小吃……我会停下来买一串炸年糕或者炸香蕉,边吃边逛。
再往前走是一个竹篱笆围着的老房子,白墙已经变成了灰色,上面布满了青苔。围绕着篱笆种了一圈高大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花直开到篱笆外面来。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常州市月季研究所”。我每次经过都会踮起脚伸头往里看,然而什么都看不到。月季是常州市的市花,我万没料到居然还有个专门的研究所,隐藏在这样繁闹的市中心。
再往前走,穿过一条弄堂,就是天主教堂。️️好多年了它一直庄严地矗立在这个地方,两扇黑色的大门紧闭。
香港回归的那一年,1997,我毕业。那时武进还不是常州的一个区,而是一个独立的县,在全国百强县城占有一席之地。迎春市场也不是步行街,而是摆满了摊位的自由市场。
周末我跟同学一起去逛,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一边走一边在路边摊买东西吃。冬天飘着小雪花,我们站在卖烤红薯的炉子边分吃冒着热气的烤红薯;夏天我们手里举着雪糕边吃边聊。中午饿了,我们就在市场中心的小吃摊上吃牛肉锅贴和常州豆腐汤……
那时的迎春市场还是用高高的拱形彩钢瓦搭建的大棚,里面的摊位挨挨挤挤,挂满了衣服包包。摊主们都很凶,还价还多了她们直接骂脏话,粗鲁又野蛮。我们一边强忍着害怕一边狠狠地还价。
没多久,常州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到处拆除重建。迎春市场这种半露天的自由市场首当其冲,在改建之列,全体搬进了边上新造的大楼路桥市场中。当时流行建步行街,原来的迎春市场就改建成了步行街。
然而并没有过几年,步行街一天比一天萧条冷清,很莫名其妙地,没有了人气的街道迅速衰败下去。
一个市场的兴衰,时间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