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郁闷了很久,看着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放大以后是什么样?”
唯一可以让欣慰的是,这样的追问有效地阻止了我的购买欲,我怕随着生物科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的眼睛分辨率会不断的被提高,那时我买的这些精巧都变成了粗陋...
于是屏蔽了我所有不是生活必须的消费想法
朋友给了一张交响乐的演出票,欣然前往
音乐厅的外面人头攒动,气氛祥和,因为是交响乐,所以观众年龄跨度比较大,大家都还是温文尔雅,彼此低声的交谈,浅浅的微笑
舞台上摆放着交响乐的整齐阵容,贝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长号、圆号、鼓...
等待演出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打开手机浏览器,搜索“声音”,百度百科这样告诉我:
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1000Hz-----3000Hz之间的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各类物体中的传播速度: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传播)
空气(0℃) 331m/s [1]
空气(15℃) 340m/s
空气(25℃) 346m/s
软木 500m/s
煤油(25℃) 1324m/s
蒸馏水(25℃) 1497m/s
海水(25℃) 1531m/s
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要区分开。
突然意识到,将要开始的交响乐,是一场声波刺激的开始,随着铃声响过三遍,演出开始了,一系列的经典曲目,让掌声一阵阵响起
我却开始了臆想,原来音乐家和物理学家是相通的,他知道什么材质的乐器可以发出什么样的声波,这个声波可以刺激我们的耳朵,让我们产生所谓的声音的高低和旋律?台上的演奏家们其实就是我们可以接收到的波的创造者...可是他们这么想过么?他们会把自己和物流学家联想在一起么?
那我们说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音乐又是什么?那个刺激的我东西是谁把他命名为“声音”的?
物体震动产生了声音,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物体的震动,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安静”?那些波就像是漏勺一样,我们打捞不到
如果所有的声波我们都可以被刺激到?那么它也被叫做“声音”还是其他?
心的震动产生的是什么?
感觉到一场叫“声波”的大雨从来没停,而我只能遮蔽不足半米的方圆
可怜的我啊,我们感知到的究竟是什么?
眼睛在骗?耳朵也在骗?
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大家都起立向演奏家OR物理学家们表示敬意,我也站了起来,心里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