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公众号:拾荒boy(syboy2018)
在知乎里面,看到一个问答: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混的比较差?
很显然,这句话是有阶级歧视的。
如果仅凭断章取义的一竿子打死,那好不疑问,就是大傻逼的话语了。但从某方面来说,我又隐约有些认同这句话。
这句话其中包含各种特殊的因素,如果娓娓道来,听起来会感觉无奈且悲伤。
对此,我只有三句话想说。
1.你靠你的富爸爸,我爱我的穷爸爸。
RobertT.Kiyosaki写的《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写了两个不一样的但都真实的父亲,富爸爸叫他如何投资,如何理财,如何结交人脉,而穷爸爸则教他如何存钱,如何用好手中的每一分钱。
而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成年后的区别就在于原生态的家庭的观念是怎样的,世界观,价值观,用钱观念,绝对了一个人对于社会和生活持有着什么样的态度,城市里的家长普遍具有农村父母没有的更广阔的眼光,更多样的知识,而在很多地方的农村,现在或许还仍旧流传着,“养羊卖钱娶老婆,再生儿子养羊”的循环故事。
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电视剧上映了,剧终男主角竟然是郭麒麟,那个从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郭德纲的儿子,一看我就惊呆了,这个出生茅庐,连机位的方位和表情的控制能力都不清楚的人,搞笑起来,尴尬上天。
相比较而言的岳云鹏,当服务员,当工人,独自一人流浪在大都市之后,然后机缘巧合师从郭德纲,然后逐渐出名。
由此可以比较,两个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两个同样的人生轨迹,但是走过的路途却是不一样。
就像是高晓松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都是清华园里的叫兽一样,所以他长大了才敢有恃无恐的违背父母的远大规划,和朋友一起玩音乐,独自流浪。
去年的一位背景高考状元曾说了一句很心酸且真实的话: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的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多么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这就是差距,从一出生开始,不论在任何年代,这都是更恒在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区别。
你见识的世界,看到的世界,都会传输到子女的瞳孔里,他们能过早的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金钱观。
尤其更重要的是灵魂的塑造,幸福感与否,成功的定义与否,这也是两者之间需要另外的笔触是深究的。
知乎里,有一位这样写道:
进入情话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你父母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对我们说:在做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的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看吧,如上所述,无需多言,差距不言自明。
2. 你看的是霓虹闪烁,我看到的是崇山峻岭。
讲一个我自己的真实经历。
还记得2004年,初次从崇山峻岭的老家搬迁到县城,第一天晚上被二伯载在三八大扛的自行上漫游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中。
那一年,我12岁。第一次看见城市的灯火阑珊,第一见识了两个轮子能载人行走的奇
怪车辆。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被城市的霓虹等所吸引,那一幕也在很多年后的心里仍旧鲜活,现在不论是看过多少万达广场的霓虹灯光,亦或是站在东方明珠上顶端看着魔都最繁华的地带,都没有那个时候对幼小心灵的震撼来的深。
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或许是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内心的自卑感时常萦绕。
还记得那个时候,边上的同学都戴着MP3听音乐,而我还在到处找磁带门店购买磁带,那一年,周杰伦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大火,为了听《菊花台》,我和弟弟找遍了县城的所有门店,那是我买过的第一盘磁带,也是我买的最后一盘磁带,因为那以后,县城里在也没有磁带的门店了,这才被我接受的新事物却早已是社会里的夕阳产业,徐徐落幕。
那时,我的同学们,耳边挂的是mp3,里面放着所有的周杰伦的歌曲,那些歌,我从未听过。
我说这个故事,是想说,不要说混的差,或者不努力怎样,因为我们看到的风景不一样,我们所站的高度不一样,你们轻易爬上的金字塔顶端,我们都需要用尽所有的力气才能追得到。
而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到的尽的心酸。
3. 我奋斗18年,不仅仅是为了和你在星巴克里面喝一杯咖啡
好几年以前,有人在网络帖子上写了一篇很有火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只是为了能和你在星巴克里喝一杯咖啡》,文章里面,写出农村人的心酸,努力奋斗,只是为了在这座城市的咖啡厅里面相遇,我们能笑的问好,然后平等的喝上一杯咖啡。
后来,这位作者用了十几年的经历,写了另外一篇文章,《我奋斗18年,不仅仅是为了和你在星巴克里面喝一杯咖啡》,文章中,写了寒门为了改变命运所经历的心酸和复杂心情。
从遥远的农村小镇到广阔的城市里,他努力的想要在城市里面扎根,创业,一个人摇摇欲坠而努力支持。经过无数的彷徨,焦虑,孤独,才会坚持着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美国的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写了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书中的作者舍弃了优越的生活,选择最底层的生活方式,换了6份最底层的生活,房租,工作,坐车,最后还是忍受不了那样的生活。
可我简单的看了一遍,那不曾就是我们每一个农村里的人在城市里奋斗的真实写照吗?
郑琼的纪录片《出路》里,六年的时间跟踪了3个孑然不同孩子。
生长在富裕家庭的袁晗寒,普通家庭的徐佳,还有贫苦家庭的马百娟。
富人家庭的袁晗寒,想工作就工作,不工作,家里人给钱给她开门店做艺术画展,最后不想干了,就一边开了一家咖啡厅,一边申请出国留学。
中等家庭的徐佳,拼了命的高考,连续考了三年,都没有考上一本,这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出路,他誓死抓住,就像是抓住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
而贫困家庭的马柏娟,走出贫困的家乡,可是在城市里四处漂泊着,愿望简单到只要是饿不死就行。
导演最后总结说: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要离开哪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对自身所处的这个文化有察觉和繁盛,并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我将这样的选择称之为思维的觉醒。
同样的路,有的人走,很容易,剁手可得,而有些人却遥不可及。
人与人不一样的地方,阶级差别不一样的地方,也在于思维方式和逻辑上的不同。
综上;
我不否认农村出来的学生因为地理因素,家庭因素和接触面的因素,导致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中要跨越更多的山川河流,遭受更多异样的眼光和打击,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城市学生更加朴实的灵魂,更加坚强的意志力和更沉着的眼界。
我们不该被这样的言论来固化,不敢说社会的上升通道是否已经真的关闭,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永远不放弃,永远不抛弃。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所有的从农村出来的人,势必要学着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或许不光明,没有阳光,但别忘了有星月相随,或许像是一座迷宫,找不到出口,但人生值得折腾一把,或许到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但我这正是人生奋斗的理由,不是吗?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敢于向生命的苦难开炮,这才是生活的英雄。
感谢所承受的一切,看过崇山峻岭,听过鸟语花香,抚摸过山川湖泊,淋过最清新的水泽,每一步都是最美的风景。
借用高中同学的一句话,死也死在冲锋的道路上。
如此,不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