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系学习了两个月,发觉文学史课越来越精彩了,今天,听老师解读“经”、“典”二字,获益匪浅,一时兴发感动,临表而不知所言。于是决定把今天的内容做个概括,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发挥。
何谓“經”?《说文解字》解释为:經,织也。也就是编织品的纵线,形声字,形旁为糸,声旁为巠(jing,第一声)。我认为老师的解释更偏向会意字,“巠”的形状就像古代女子织布用的机杼,加上“糸”即组成“經”字,意思还是纵向的线。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在《木兰诗》里描绘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场景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木兰生为女儿,没出去打战的时候就在家织布,我们现在已经不这样生活了,因此心灵手巧的女红离我们越来越远。织布的原理,就是先在机杼上拉好几条纵向的经线,再用横木把固定在上面的纬线沿着经线往前推,形成网罗的结构,这样循环往复,即成布匹。从织布的原理我们得知,经线在整个织布过程中发挥了“开宗明义”的作用。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先建立起来的;第二,连续的,不间断的;第三,主导的;第四,恒定的。以上就是“经”这个字的本意及特征。
丝要成布,布要成匹,跟人要成才的道理是相通的。经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价值观,价值定位和价值自觉,是一个人的中心思想。这个价值观和中心思想是事先建立的,它坚韧不拔,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起着连续性、主导性与恒定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你在人世间摸爬滚打,洒扫应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累积着经验,这些经历作为一条条五彩斑斓的纬线,在命运的推拉之中,与你生命的经线完成一层又一层紧密且完整的连接,最终,积年的乱麻变为华美的布帛,能施以锦绣,人作为初生时混沌无知的原兽也将拥有丰美而广阔的人生。
在《论语》里,孔子多次提及“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卫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的道就是他生命的经线,即使陷于颠沛流离的境地,也不曾加以舍弃。所以他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十五岁就确立了自己的中心思想,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清晰的价值定位,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做不出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难题,他十五岁就做出来了。三十岁的时候,这种价值自觉已经是坚定不移,人格是屹立不倒的了。四十岁,任世间风云变幻,也没有什么能迷惑他的;五十岁更了不起了,明白天道之为何,掌握了天地间最高的智慧;六十岁,七十岁,修为不断精进,最后使自己的一切行为,一切思想都合乎天地礼义,获得最深度的自由和最广阔的生命。孔子伟大的一生,就是靠着他十五岁时为自己拉下的那条生命力极其强大的经线,遂有了不断的不断的罗织,千古不朽,绵延至今。
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生命的经线,会是怎样的?在我看来,那是极其可悲的。在它的一生中,任晨露夜霜濡袖,无所定地东奔西走,沉醉于声色犬马,随世逐流,心猿意马,整日里瞻前思后,举棋不定,终于夜里寝息,安静下来,竟不知终日所忙为何,恍恍惚惚忘了自我,许多人皆如此吧。
而对于一个确立了自己生命经线的人而言,又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状态,即使同样东颠西走忙忙奔奔,心灵却能常存宁静。他们不愿参加对自己生命无益的活动,宁愿住在那寒碜的磨坊,日复日负轭、磨粮,不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不可否认,不能执着的万有——让一介生命甘以粉身碎骨的万有,如同你活着为了光耀上帝。这种称之为理想的东西,用现代心理学来说,就是你掌控着你的、潜藏在你无意识里的中心思想的幻化。这似乎让我看到年幼的你,已然为自己想象海市蜃楼,你愿意成为执戟侍卫,为亘古仅存的一枚日,奉献你绚霞一般的初心。你看,那成匹的布帛,何其平整,顺滑,有条不紊,而不成匹的百衲,则不过是一对杂乱无章的碎片罢了,终将付诸东流。我从前说,人生需要裂帛的勇气,但那是在我忍痛看到了自己灰暗的、被浪费掉的年华时恍然觉醒,不忍一错再错,虚度青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需要撕裂,认错,重建,从头开始,沿着那条将终其一生而不离其宗的经线,穿越两极,追寻我生命的桃花源。
你呢,你找到你生命的经线了吗?
话转回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典”这个字。典是会意字,《说文》解释其为: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之阁也。也就是把典册高高地供在几案上,以上告神灵,下传子孙。《尚书》是一部记录上古时期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所以也称《上书》、《书经》。是以“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撰成,开篇的《尧典》,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所以说典乃五帝之书。那么,那个被恭敬得供起来的“册”又是什么来头?你有没有发现,“册”其实就是竹简的样子。在纸未出现以前,古人记录文字的载体只能是骨片、布帛、竹简这类稀有且昂贵的材料,因此,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被记录、流传下来。典的本义就是把符信教命写在简册上,供于几案,树立起一种为后世人民,万代子孙所景仰的人格的典范,告慰天上的神明、祖先,慎终追远,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典”代表着一种多么神圣、高贵的行为,后世以典来遣词,例如“典雅”“典礼”等,传达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经典”此词亦复如是。只是有时可以把经典简称为经,例如儒家的十三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金刚经》,西方的《圣经》,等等。中国古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读经的教育。不可否认,学习经典,是一种高明的、神圣的行为,阅读经典,就是在与圣贤对话。在求学问道的路上,投石问路可能就是悟。我们的生命,顺着这一以贯之的经线,逐渐罗织成一匹长达千万年的历史长河,自江河的入海口溯源,一直到达与天地相通,与宇宙相融的珠穆朗玛峰,那里或许有老子的道,有西方的极乐世界。我们看到,那一尊尊屹立千年而岿然不动的圣哲形象,是何其的高贵、厚重、凝练、通达。往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于是你学会了谦卑,一种高远的智慧。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困苦不堪,也不该其乐,当你真正深入经典,回到古典的世界里,你才会明白,皓首穷经,是乐在斯矣。求道的目标,学习的乐趣,是永远也不会穷尽的啊!
今天,我在这里,为经典正名。望共学适道,与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