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时候,许多过往记忆纷纷涌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梦想清单,再次回想那十条愿望,我忽然让我明白了,吸引力法则不起效,不在于我的愿力不够,而在于我为自己设限,以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①“想去四川旅行”,再看到这条我脑内浮现的念头是:“工作这么忙,也不好请假,怎么可能去呢?”
②“拥有一件罗三裁的旗袍”,第一反应是:“肯定特别贵,而且我这么胖,穿着也不好看,容易被嘲笑。”
③“瘦到108斤,体脂率20%”,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我得受多少罪。”
④“通过注册会计师三门”,第一反应是:“学习太痛苦了,不想学。”
⑤“鲜花与水晶疗愈”,第一反应是:“别人会信任我吗?”
现在看来,我像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笼子里,绚丽多姿的世界在向我招手的时候,我放出恐惧告诉自己:“你不行,做不到的,你这样最安全,就呆在这里吧。”再追究一步,我也许对这些事物也并无热情。去旅行是想远离单调的工作,想要旗袍是想更加美丽,瘦身是想让别人更认可自己,通过考试是觉得会升职加薪,疗愈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潜质,但心底里觉得这不是最佳的方式。可是我不由得反问自己,为逃避工作而去旅行,旅行会纯粹而愉快吗?想要美丽必须要有旗袍吗?我为什么不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而盲从他人的评判呢?我真正的热情是在财会这里吗?为什么我不眠不休读书写字一点都不累,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搞懂,看一会儿会计书不懂就评判自己到焦虑呢?
还有一个点在于,明明写了十条,而我只记得五条了,说明我也没有在聚焦。有时我也在想,宇宙如此爱我们,但没能实现我们的愿望的时候,是不是因为,这些愿望并不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给我们一点时间,去看看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呢?
从今天起,我不必再思考,如何去实现,为什么实现或不实现了。我只需回到那个状态里,不知不觉就心想事成的状态。
比如有次我想吃甜品,无意中找到了以前买过的一家店,订了一次后店家把我拉到微信群里,后来无意中看到群里有个红包就领了,发现手气最好,中了一份甜品。
比如我很想看陈佩斯主演的《戏台》,一开始担心抢不到票,但立刻和自己说顺其自然,平和一些,结果抢票的早上我忘记了,过了快半小时看到大剧院的群里在讨论,立刻登陆去买,发现仅存几张,立刻买了一张还不错的。
比如我中学读《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心学很好奇,想知道“悟道”的体验,何为“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今年听了一个课程,让我对《道德经》、《心经》、《传习录》有了更深的了解,为自己能接触到这些古圣先贤的学问而开心。
念念皆是种子,也许我们本来皆是仙人,有着即刻显化的心想事成的能力,但到人间渡劫,暂时封印这种能力未尝不是保护,因为并不能做到时时刻刻锚定高频率。我并不知道宇宙是如何运作使得念头显化,也不必知道,只需要在此时此刻,安安静静,平和喜悦地体验,生命之流的顺遂。不必假装,不必思考,不必再说服自己会实现,这是一种自然流淌的状态,抑或是,一种本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