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用“狂喜”来形容完成一部作品时的感受,而对于我,心情却是复杂的——释然、平淡、疲倦而惆怅。在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这近4个月,我像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枯燥重复的日常生活,一个是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回头看看,这段时间让我觉得既快又慢,具体到每一天,写作时都感到如履薄冰、全力以赴,但就整体而言,又仿佛转瞬即逝、轻描淡写。
原来写长篇小说是这样一种体验啊!
不管怎么说,我在35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兑现了年初刚开始连载时对读者的承诺。
敲下这行字,我不由得想夸自己两句,“好样的!”“我做到了!”“了不起哦!”然后再给自己加戏,以示谦虚,“过奖啦!”“其实也没什么啦!”“我会继续加油!”
《对岸》的核心点子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为避免剧透按下不表),如何把它扩展为一部长篇小说呢?听上去简直像不可完成的任务。但事实上,很多优秀作品往往都是源自一个“点”,所以,当灵感来了,一定要抓住它,让它落地生根。中短篇也罢,长篇也好,不要让点子溜走,努力在它之上搭建框架,填充血肉,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你会问,那具体怎么写呢?
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你可以想象成把若干个短篇串联在一起那样,按部就班地推进剧情,如同跑马拉松,不必大老远就盯着终点,只需以最近的一根电线杆为目标。一天又一天过去,当你想起来回头看看,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跑出很远很远了。
我不能说《对岸》是一部多么成熟完美的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非常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一枚必定会结出的果实,凝聚着我多年来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另外,这不是一个“善恶有报”的故事——刻意的政治正确反而会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但你可以从中读到爱、读到恨、读到美,最终归于忧伤。我想用王尔德的一句话作为《对岸》的题记:“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作品等待我去写,层出不穷的“点子”在脑袋里盘旋,急切地渴望着陆。是的,《对岸》开启了我的职业小说写作者生涯。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不过我有信心走下去。毕竟,写作是我唯一既擅长又热爱的工作。别的我不想干也干不了。
衷心感谢在我的写作道路上给予支持和鼓励的人们:
简书团队,特别是版权中心总裁黄一琨和我的经纪人程欣,是你们的努力工作推动了本书的出版进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刘健,感谢你对《对岸》的大力推荐。
《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校对袁建民二位老师,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我的读者,没有你们,这个故事将失去意义。
PS:《创作手记》连载将继续更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