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快三十而立的年龄,对挣钱成功立业的迫切感越发急切和焦虑,努力可能有效或无效,但身体素质下降,感情联系越发疏远是十有八九必然的。
大学室友结婚之后就跟着老公一直在创业,辅助极有创业热情的老公。本来向往过贤妻良母小日子的她被迫成了一个日日工作,花钱的点都只有点外卖的老板娘。虽然营收百万,但每次聊天的时候都透露忙、累、辛苦。即便是给自己放假休息半天,也离不得手机随时要回客户咨询。
之前有高中闺蜜更早几年跟着亲戚做事业,随着关系逐渐疏远,我曾一度以为是经济差距导致我们聊不到一起,无法有效连接上,也就无法有效提供价值。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对了后半段,前半段却不是一定的。
在做生意的小老板,忙得世界几乎只有ta的生意,周围的人聊的也都是解决生意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里还有一类重要问题——就是像我大学室友这样的精神压力问题,或者叫情绪问题。
如果跟这些老板同学们聊业务,肯定是有共同话题的,如果你的观点靠谱的话,他们也愿意花时间来扩宽新的思路。但很多时候由于做的事情不同、身份差距的原因,我和的观点这些老板同学并不能match到。久而久之人家也不舍得宝贵的时间到你身上了。
但和刚做老板的大学闺蜜的交往——两个都处在差不多被生活捶打阶段、差不多都有实现不了的生活愿望、心智成熟度也差不多的时期,这时我们的情绪缺口居然也match上了。互相能理解对方的辛苦、忙、累却得不到想要的,打工人也能想象到老板的身不由己,于是两个经济实力差距日渐扩大的人,在毕业好多年后,竟然还能聊上。
昨天在电视剧里看见剧中角色死了哥哥,撕心裂肺地难过,回忆哥哥在时和他吵架顶嘴,拿着哥哥秘书留给她的钱:“我不要这些,我只要我哥回来。”于是感慨,人不在了才是世间最不能挽回最不能努力的难事。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事办不好了可以再回转或者心态放过,只有人没有了才是做什么都无法再改变的事实。遂给大学闺蜜发了消息让她注意身体,当然她又一次诉苦:14:00吃第一顿饭,半夜12:00吃第二顿饭。尽管她时间宝贵,但仍有需求释放倾诉她的这些情绪,甚至还会说明天再聊(还没释放完)。
回想高中闺蜜的前几年,和她的那些老板闺蜜们,也是如此辛苦,间或流露,但我未曾共情体味过,久而久之连情绪价值也提供不了,遂关系越来越远了。而她和她的老板闺蜜们,尽管业务有些八竿子打不着,但经常互相吐槽,情绪价值得到极大体现,关系也越发紧密。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紧密的,就是在互相提供情绪价值。经济价值是暂时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但情绪价值是可以在小范围把握的,长期维护的。所以朋友们,趁在意的人还在,抓紧时间多联系,多关心,不经意的情绪链接,才是最久远也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