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又名《重叠金》,《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是很多词人都喜欢应用的一个词牌名。据苏鹗《杜阳杂编》介绍,唐大中年间,西域一个叫女蛮国的国家派了一个使团入贡朝见唐宣宗。使团一行人都扎着高的发髻,带着黄金冠,穿着一身用珠玉做成的衣服,金光灿烂,对外号称“菩萨蛮对”。于是唐宣宗就命人做《菩萨蛮》曲,不久此曲就被文人拿来填诗作词,成为后世常用的一个词牌名了。
在后世文人中,运用《菩萨蛮》作词的文人很多,而唐朝大诗人李白相传也写过一首。但是这首词的版权究竟属不属于李白,至今还没有定论。据说这首词是北宋年间一个叫魏泰的人在湖南常德一个驿站的墙壁上发现的,词作旁边并没有署名。后来他在长沙一个叫曾布的人家中发现了一本书,从书上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原来是李白。然而,人们对此还是存有诸多疑问。
不论这首词的版权属不属于李白,都不影响它在词作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这首词,后人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宋代黄昇就在他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将其评为“百代词曲之祖”,明人徐士俊也在《古今词统》中将它称为”词林鼻祖“。由此可见这首《菩萨蛮》的艺术水平之高,实在是值得诗词爱好者们吟诵和欣赏。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这首词。
菩萨蛮 唐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的意思很明白,是一首”望远怀人“的作品。在词的上阙中,作者一开篇就用两句全景式的描写为读者描绘了一副苍莽辽阔的深秋景色:带着寒意的山林,远远望去好像笼罩了一层薄薄的烟雾。山色深沉,浸透了秋色。在这两句中,诗人很注意用词的色彩。他站在高高的驿楼上,登高望远,心情沉闷。因此在他眼中,山林好像也会伤感,碧绿的颜色显得一片惨淡。”伤心碧“是作者的心理感受。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即一切物体皆带上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此时,日色西斜,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笼罩了天地之间的万物,也包围了这座驿楼。一时间,整个世界好像就剩下作者一个人了。作者的愁绪也更加深了。游子漂泊在外,常年与家人分离,在”倦鸟归林,群兽归笼“的傍晚,身为游子的他却孤身一人流落在外。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忧愁啊!他在薄暮中沉思,感叹,愁绪满怀。一个”愁“字统领全篇,寓情于景,是整首词的”题眼“。
在词的下阙中,”玉阶“代指驿楼,点明了作者望远之处。天色渐渐加深,很多景物已经看不见了,作者站在台阶上久久不语,心里空荡荡的。慢慢地,远处再也看不见什么了,作者只有将视线由远处收回,抬头望着天空发呆。一个”空“即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茫然和失落,也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孑然独立,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突然,一群飞鸟扑棱棱地正急急忙忙飞回巢穴。刚刚还在发呆的诗人一下子从沉思中醒来,心里感概万千:哎,鸟儿尚且知道夜幕之后要回家,我又怎么能不思念我的家人和家乡了?这些归鸟把作者内心积蓄已久的思乡之情一下子给激发了出来。他不禁又把视线望向远方,朝家的方向眺望,在心里问自己:家在哪里了?一个”归“字承接上阙的”愁“字,道出了诗人忧愁的原因。
看到归飞的鸟儿后,他努力地在逐渐加深的夜色中辨认回家的路,可是,路早已淹没在无边的黑暗了。目光所及之处,路漫漫,水遥遥。唯一还能辨认出的就是那些一座连着一座的亭子了。真是鸟归人不归!在这些亭子里,多少人曾经送别自己的亲人和友人。不知要经过多少亭驿才他才能回到家中啊。想到这里,他心中的愁绪更加深了。一个”连“字就写出了回家路的遥远和作者心中的无奈和伤感。
总观全词,意境苍茫,感人至深!作者在上片中用一”愁“字,在下片中用一”归“字,将整首词用”归思“贯穿成一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把作者身在异乡的无奈,孤独,寂寞用看似平淡实则深情的语调抒发了出来;在景物的描写上,作者由远及近,从远处着眼,用全景式的描写为整首词的感情奠定了一种灰暗清冷苍茫辽阔的氛围。随着夜色的加深,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也在慢慢加深。当作者视线由近及远,看到一群归鸟时,作者的归思便自然而然的奔涌而出了,发出”路在哪里?家在何处?”的叹息,真是令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