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深圳北站候车站的顶棚真的是去过所有高铁站最熟悉的一个了。
深圳北站的候车站真的是一个悠闲好去处。各种餐厅商店琳琅满目,肯德基,麦当劳不在话下,还有星巴克。闻着香浓扑鼻的咖啡香味,排长龙候车仿佛成了享受。
对于我们这种总是脚步匆匆的人来说,等车的一两个小时有时真成了难得的休闲时光了。
其实每次来深圳心情都不是很悠闲。每次来都是来当家庭调解员或心理咨询者的。
妈妈在的地方都成了娘家。自从妈妈跟着弟弟移居深圳,深圳就成了回娘家的方向。
不过,有家的地方理所当然成了有烦恼的地方。在妈妈和儿子儿媳的矛盾之间,女儿自然成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还好,每次都圆满完了任务。
从一开始的愤愤不平到左右为难到两边各打十八掌到尽量撮合,到传授沟通法则,到倾听共情,心理疏导。
我在调解这个娘家的琐事纠纷过程中,在第三者和家庭一份子的双重角色里面也不断去调整自我,完成自我的一部分成长。
我必须兼顾两辈人(妈妈和弟弟)的感受和利益,还要促成“外来人”弟媳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要使三方最大程度地认同“我”这个角色,才能听进去我的建议。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必须在情感和理智上同时着力。
首先重视与弟妇的感情培养,近到对侄子和弟妇的各项关心,远到关心弟妇的家人情况,当然也少不了对弟妇这个儿媳的“各种不容易”表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此法虽刻意,但短期有效。
接着是帮妈妈进行理性分析。对一个唯心多于唯物,感情需要大于物质需求的老母亲进行深入浅出的现实分析和走向预测,堪比经济行为分析。唯一的目的是让她尽可能放弃过分的感情捆绑,回归个人(即使老了也不能放弃成长)的成长和自我调节。此法残酷,但长期有效。
至于对弟弟,那是双管齐下。从孝道尊亲到人道主义,从家庭伦理到家庭管理学,几乎无所不及。目的在于让弟弟负起最重要角色的责任。此法带来的压力最大,但必不可少。
迂回在此三人之中,还要配合笑脸,各种倾听共情和各种说话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一句,每一行,都启动脑细胞,牵动心血管。
所以,尽管每次到娘家我的体力活是最轻的,却总是心最累的时候,只想睡觉睡觉睡觉。
所幸,每一次都能圆满。特别是看到妈妈的舒缓心情时,觉得这一趟承接的负能量还是值得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个家庭也有自己变化沧桑。理论上,我本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自我经历和成长。
但作为女儿这一微妙角色的存在,我有不可抗拒的使命感。也不知做的对不对,只知道初心如是,以一颗赤诚之心去对待,尽量体恤家庭中每个人都不容易,去理解,去关爱,去以心换心,去构建一座家庭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