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思写:《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


停止无效讲话,无效学习。利用认知科学原理,确保传递的信息能被理解,讲的话能被听进去。



(一)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无声阅读并不是真的无声



幻灯片以及讲义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最多放7个的关键词。


避免照着幻灯片读。


冲突时优先选择听讲而非看字。


做笔记时,电脑适合浅记(无布罗卡/韦尼克瓶颈),纸笔适合深记。


录入电脑的文本和语音要与文字材料有明确的界限。



(二)边看图片边听演讲



听觉和视觉的感觉整合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在幻灯片以及讲义上(主要)放图片。且每张幻灯片上只可以放一张图片。


图表和其他图像不一样,必须分步展示讲解,或突出某些图形。


相关的图像可以辅助听众理解,不相关的图像可以吸引听众投入。


应把时间花在完善内容、观点和故事上,而非制造富有魅力的视觉效果。



(三)搭建海马内的可预测空间布局



保证幻灯片以及讲义格式一致,图片和关键字的位置一致,大小也相同。


利用“打破预期”来促进学习,打破一致性可以强迫听众集中注意力。


通突出特定区域、指出重点信息,以引导听众的注意力。


设计网页和应用时,使用静态统一的格式。


保证视频课程的视角一致,人物的运动轨迹要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



(四)利用情境依赖与状态依赖

只有一次实战时,必须使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保持一致。


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实战时,必须在多种环境中训练。


当音乐作为噪声时,通过注意力网产生共鸣,使更容易集中精力。



(五)我们无法一心多用

只有两项任务中的一项是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思考时,才可以同时进行。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块,更专注、按部就班地完成。


抛弃不必要的科技(数码产品),只在必须使用时才使用。


做演讲时,保证你和幻灯片一次只传递一个信息,一次讨论一个想法。


避免话说一半或提前拿出思考题,要等讲到相应内容时再提出问题。





(六)利用交错练习灵活调取和迁移不同技能

只有当技巧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交错练习才有意义。


若为了提高技能的调取和应用,可对任何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若为了提高技能的迁移能力,要对相似模块进行交错练习。


在技能内部刻意练习,在技能之间交错练习。



(七)接受错误

发展注重错误的文化,将错误透明化并表现出接受态度。


利用错误观念促进学习,明确错误类别,识别根本问题。


表扬不属于反馈,最好在表扬的同时提供有效反馈,包括目标、差距、措施。


刻意进行错误分析练习,包括意识、分类、纠正和自主。


利用好奇心带来的刺激感,更有利于去寻找解决方案。



(八)调取记忆的三种方式:回顾、识别、回忆

提示回忆比识别带来的记忆更深刻(但依然比不上自由回忆)。


开卷考试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无法学会从内部完善或记忆信息。


科技改变的仅仅是人们搜索、调取、快速识别目标信息的能力。


利用卡片进行回忆和反馈,在一面写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另一面写上对应答案。


学习结束后,最好立刻花几分钟自由回忆重要信息和观点。


"高亮"并不会加深记忆,只有助于引导视线,以便在将来回顾。



(九)提前激活影响学习的事实、预期和策略

充分利用第一印象。


热身,在学习前用5~10分钟回顾。


尽量用“盲审”的方式进行材料评估,预防先入为主。


把思维过程演示出来,用语言描述心里是如何处理和评价问题的。



(十)用故事来引导思考、理解、记忆

以故事开场,让听众思考同一件事,并提高其参与度。


有效的故事,必须有情节,且有精神或情感轨迹。


充分利用听到的第一个故事,使其成为听众理解和阐释整个知识体系的动力。


不要过早给予听众探究的自由,需要先建立起清晰、连贯的框架。


根据听众选择故事,考虑增加故事的深度和细节,使故事与听众的经验相匹配。



(十一)适度的压力



利用情绪变化来提高记忆力,去甲肾上腺素在经历突然或剧烈的情绪转变时都会释放。


在授课或演讲时混合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活动、讨论和故事。


保持每天的新鲜感,开始一项新活动、学习一项新技能或深入一个新环境。


当心状态依赖,在各个活动中寻找积极和消极情绪,保持情绪的多样化。


在一开始授课或演讲时就创造出让每个听众能获得心理安全感的环境。



(十二)将训练分散到不同时段中



用分散练习对抗遗忘曲线



防止刷课式学习,预先计划给特定的课程视频加上观看时间限制。


不要把复习留在最后,确保内容被调取过无数次(形成持久的记忆)。


在学习全新的内容时,尽量不要分散学习。



深入理解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机制,知道它们有效或无效的原因,对技巧进行改善、调整或个性化,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

https://mp.weixin.qq.com/s/T3RVu3j4Qz2j4RVUZB6UhQ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