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约了五场艺圃,上周日跟我走读沧浪亭的团队约了7号的艺圃,牵头的韩逸梅家长跟我沟通,说能不能把讲稿写成按序号的景点介绍,方便课后复习。
这个建议给了我深深的启发,把讲义按序写成景点简介,我也容易,两张学生也方便查阅,一举多得啊!
今晚开始改艺圃稿,其实也不是改,就是重起炉灶重新写稿。
准确地说,也不是写稿,就是摘录。从《艺圃志》上摘录一部分,再去找柯继承老师的那本小书《艺圃》,也想抄一点,可是翻遍了书橱也没找到,只好在微信群里呼救问谁有这本书?毛振华老师说他有,于是请他把书内相关章节拍下来发给我。
虽然是抄吧,工作量也不小,今晚可能要开夜工了,希望不要通宵!明天还要写少年时国庆天平山课的讲稿呢!
这两天感冒,清水鼻涕答答滴,很难受,希望尽快好起来,不要影响国庆走读。
“走读苏州”之艺圃
艺圃属于苏州小型私家宅园,历经四百多年的演变,历经沧桑,园内部分的屋架基础和选构物还保有明清旧物,也有很多建筑属于后来修复的。解放后规模较大的修复有两次,一次是1984年,主要为花园部分,如博雅堂、延光阁等,另一次是在2000年修复的住宅,有东莱草堂、世纶堂等。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建筑主体风格仍不失旧貌。
1、艺圃的正门位于文街弄5号,坐西朝东。大门内为门厅,厅西有天井,天井南设置世界文化遗产青铜标志牌。迎面弹石斗方小径,径旁栽书带草,两侧院墙高达三米,墙角点级石笋、天竹,顺小径右转折北数十米有一过街屋,屋檐下悬挂书法家崔护在辛已(2001))春月书写的“七襄公所”匾,以示艺圃曾是绸缎行业会所,东侧墙面上镶嵌着黑色大理石刻,为苏州市人民政府所题的《艺圃重修记》。过街屋西侧有门可通达花园。
2、向北小径延伸8米许,过砖雕门楼,即进人住宅区,门楼后有天井,约60平方米,其后是“世纶堂”,系姜氏延光阁故址。世纶堂后第二进也有天井,门上置砖雕门楼,题砖额“正中刚健”。天井长14米,宽7米;两侧由石条筑成八角形树坛,各栽一株白玉兰。
3、世纶堂:位于东部住宅第三进,系姜氏延光阁故址。前有天井和石库门砖雕门楼,门楼底部莲花座,顶部饰有万年青图案,南面门额“经纶化育”四字,北面门额“执义秉德”四字,均是道光癸卯(1843)夏日郭丰所书,配有两扇大门,门以青砖装饰,每块青砖四角用铁钉铆在门上,用来防火防盗。
世纶堂名称是文氏药圃时所有,姜氏艺圃时不复用。2000年修复东宅时,沿用旧名,世纶堂匾额悬于建筑内。
现世纶堂建筑面积为 67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6.9米,主梁由轩梁、月梁组成,柱与梁交结处饰有枫拱,硬山式,定脊为哺鸡脊。
4、东莱草堂:位于东部住宅第四进,为住宅部分的主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14.2米,进深五檩11米,梁架由轩梁和月梁构成,月梁上再饰有山雾云雕,梁与柱连接处装饰四对枫拱,柱脚为青石鼓墩,下垫方形金山石。脊檩高4米,连脊吻。草堂台基高 0.7米,当中三间为厅,正北面设屏门,西为厢房,东面为陪弄;厅南立面于步柱之间装格扇窗;西厢房为槛窗;厅前廊柱间装挂落、栏杆;厅中四只步柱柱础为青石鼓墩;用来分隔成东西厢房的山墙下半部为砖细侧堂,勒脚为如意图案。整个厅堂南部为18 扇长窗,长窗上部是满天星,下面是如意图案,地面青砖铺设。
大厅内另一特色是室内有一古井,位于西南角,井圈井盖为修复时所加,青石雕成。旧时苏州民宅厅堂内置井,是江南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井在室内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温度和湿度。
园主人姜埰世居于山东莱阳,明亡后,以先朝遗臣客寓苏州,因不能回到放乡替父母守孝而常常自责,为了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故将住宅主体建筑题为东莱草堂。
5、馎饦斋:位于东莱草堂陪弄东,是东莱草堂的附房,建筑占地面积61平方米。上下两层,开阔65米,进深六架屋7.1米,硬山式。2000年东部住宅修复时大修。
馎饦是山东莱阳一带日常普通面食,《齐民要术》卷九《饼法》:“傅饪,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该堂构名称为姜氏所题,作为书斋名称寓意园主不忘故里。
7、旸谷书堂:位于延光阁东,面阔3.8米,四架屋,进深4.4米,硬山造,卷棚顶,建筑面积39 平方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姜埰长子姜安节讲学时有此室名,现构是后人所造,沿用姜氏旧名。
6、爱莲窝:位于水池东岸北端,坐东朝西,面网62米,硕山式,进深56米,建筑面积(43平方求。
南北辟出人口,南面通往池东园路,北面可到肠
谷书堂。
室名取自宋人周放顾《爱進说》,“子独受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表达了园主不与湖消紞治者同流合污之意,系姜安节在艺阳讲学时所起,原建镇已不存,现爱莲窝为当代所建,沿用旧名,
7、乳鱼亭:位于水池东偏南处,南北西向三面临水,平面正方形。木梁斗拱架为明式风格单檐攒尖顶,通高3.1米,边长约3.3 米,建筑面积为 17平方米。梁架结构比较特殊,带有比较明显的明式风格特征。在桁枋、搭角梁、顶部等处均遗有彩绘痕迹。
图案为民间常用的草龙,中间一条大龙蜷附着两条小龙,四角各有大龙和小龙两条相伴。因年代
久远,草龙的色彩都已褪色,现仅剩白色痕迹。西向临水的一面,中间没有立柱,其余三面均有两根立柱,柱间下部砌半墙,上设鹅颈椅围边。
该亭在1984 维修前已破烂不堪,形将倒塌,修复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存原有构件,仍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乳鱼亭名称最早见于清汪琬《艺圃后记》,乳鱼,指小鱼。从清王舉《艺圃图》中可见清初的乳鱼亭。此亭高敞,而且四面环水。
8、思嗜轩:位于水池东南,邻近乳鱼亭,坐东朝西,进深3.3米,宽 5.4米,建筑面积 23 平方米,歇山式。是1984年修复艺圃时新建。
艺圃园主姜埰为山东莱阳人,嗜好食枣。后长子安节在康熙年间筑室取名思嗜,既为缅怀其父,也寓意不忘祖先,更暗指心向大明。原建筑已不存,为保存人文历史文化,故修复时沿用旧名。
9、朝爽亭:位于池南假山上,平面六角、单檐攒尖顶,建筑占地面积10平方米。姜埰艺圃时称朝爽台,后毁。民国期间,七襄公所曾在山上搭建一铁皮亭。现亭为1984年修复艺圃时所建,取名得自《晋书.王徽之传》:“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10、响月廊:位于水池西,南北走向,长19米,一侧傍墙,一侧临水,临水面设木坐槛。廊中有一半亭将其分为南北两段,亭阔 4.8米,建筑面积为
495 平方米。廊边栽有慈孝竹。
11、芹庐(对照厅):位于园西南角“浴鸥”小院内,由一组开口朝东、平面“四”字形
的建筑组成,南;北相对为两座小厅,西侧有小室通联,合称芹庐。南北两座厅结构、尺度相似,故称为“对照厅”,同为歇山式,进深4.5米,宽6.5米。北名“香草居”,沿用文氏药圃旧名,占地面积36平方米;南为“南斋”,沿用姜氏旧名,占地面积33 平方米。后部小室坐西朝东,沿用姜氏旧名“鹤柴”,进深3.2米,宽8.1米,占地面积32 平方米。三者合围成的天井长6.5米,阔5.4米,植有一棵白皮松。
香草比喻忠贞之士,王逸《离骚序》有“《离骚》之文,香草以配忠贞”之句;鹤柴出于王维辋川山庄典故,为旧时园主人养鹤之所;南
斋为姜埰次子实节读书处。
12、博雅堂:位于花园部分的水池北面,坐北朝南,姜埰艺圃时称为念祖堂,始建
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筑面积173 平方米,面阔五间宽166米,进深八架九檩97米,脊檩高5.6米,连脊吻、台基,整体高度达63米,前卷式扁作厅结构,两侧硬山式,高大宽敞。月梁上有山雾云雕,柱上再装饰枫拱,工艺特色精湛。厅中四处步柱的柱础为青石覆盆加扁圆楠木鼓凳,边墙下部的清水砖勒脚,线条古朴流畅,保留明式风格。南立面于步柱之间裝窗,厅为格扇,东西边间为槛窗,厅前廊柱间装挂落、栏杆。
将“念祖堂”改名为“博雅堂”的是园主吴斌,取自淮南小山《招隐土序》曰:“昔淮南王安,博雅为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20 世纪 80年代维修后沿用博雅堂堂名。
13、延光阁:位于博雅堂和水池之间,北陆南水,半架水面,南北通透,其名取自姜埰艺圃时期园内一处二层阁名。今延光阁为七襄公所时建造,单层
水榭,面阔五间,宽15.4米,进深6.3米,占地面积 99 平方米。硬山式,卷棚顶,正间面北为内装玻璃摇梗式长窗,次间边间为木栏杆雨挞板半窗,南部临池上部为和合窗,下面为木栏杆外装雨挞板,整个建筑临池一侧用石柱、石梁挑临于水面,走在其上,发出空隆声,别有一番情趣。该水树是现存苏州园林中跨度最大的水榭。
“延光”,意思为留传美名。扬雄《长杨赋》中“延光于将来”,意思是承袭前人荣誉。江淹《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里有“饮惠延光”句。
整个住宅以东莱草堂为中心,配以附属建筑,东西均有备弄,为江南传统的典型的四进宅第建筑。通过三进天井的面积大小不等的空间收放和铺地用材的变化,既衬托了东莱草堂这一主体建筑,又满足了其居住、会客、读书等功能需要。
艺圃的铺地大多为修复时构筑,图案较为古朴简洁,与艺圃的风格相协调。材质都为原产于本地的青砖、金山石以及一些建筑材料边角料,采用不同形式处理成各种图案,主要有青砖席纹、人字纹、碎石乱纹、八角锦、六角冰裂、八角套方、六角景等。
艺團的漏窗大多为修复时构筑,式样、风格较简朴,图案主要有海棠、万字、波纹、葵花、花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