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不甘于命运摆布的人。在中国更是因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而对培根这句话深信不疑。于是一个人拥有知识的数量就成为人生成功的标配,学霸学神就成为家长和孩子追逐艳羡的目标。但是人们忘记了,在国人老祖宗那里,他们早就认识的很清楚了:知识=知+识。知是信息,识是能力。信息只有变成能力才有力量。知识变成能力则需要的是智慧。
如果说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那么智慧是一种领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就二者而言,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所以自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现代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也指出:智慧跟思想毫无关系。你可能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博学多闻。你可能历经沧桑,遍游世界,研究、探寻、检视,积累了大量知识,但那一切都跟智慧毫无关系。只有头脑、心灵和身体真正和谐时,智慧才存在。
一般而言,知识需要掌握,智慧则需要理解基础上的彻悟。因此,知识丰富的人未必就一定具有智慧或者很高的智慧,具有智慧的人也未必一定就博学。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它在无限性智慧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另外,在目标追求上,知识与智慧也有着巨大的区别。知识关注的是概念,以便给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则是整体的把握,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的整体领悟。因而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因为知识是死的,而智慧则是鲜活的。
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能力误认为智慧,从而把有能力的人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其实有能力也未必有智慧,即使你能力超群。能力只是解决问题时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持续的训练一般都可以掌握,而智慧则需要个体对世界综合性的理解与把握,一般仅凭训练很难得到。一个人固然会成为一名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但未必能够成为一名智者。一名没有多少知识技能的普通人,也可能会成为拥有大智慧的智者,禅宗祖师惠能就是这样的代表。那种人更有力量,其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为世界贡献了《圣经·旧约》的犹太人则更加深刻地认为,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犹太人的心目中,说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指这个人有知识,更在于这个人在做人方面明事理,有德性,对生命和生活有着深刻理解。因此,在犹太人心目中比知识更重视智慧。正是这种理念与信念,使得在全世界颠沛流离的犹太人为世界贡献了巨大的知识与智慧,在许多领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从而证明了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
在现时代,人类每天都在产生着海量的知识。如果我们依然只停留在知识获取的生活追求上,知识不但不能带给我们力量,还会成为我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和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的是对世界与人生有着更好把握与理解的智慧,以便能让这个世界和人生变得更为美好,更为幸福!所以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