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安全感”
孩子对安全感的体验取决于三个条件,1.足够的爱,2.持续稳定前后一致的爱,3.合理的爱,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概念,会去思考自己的童年和原生家庭。可能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这个体验,所以没有感觉。
为什么有些人好像天生就活力满满精神百倍,积极进取,比如即使创意创业失败了,第二天也能够马上的调整心态,重新振作,但是有些人就会一蹶不振,穷困潦倒?还有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非议的时候可以泰然自若,与世无争,自己依然过得很好,而有些人就会狂躁暴怒,狗急跳墙,甚至要去死?为什么有些人好像看起来一无所有,但是TA每天都笑得那么灿烂,身上有一股温柔的光芒和气场,而有些人有无比光鲜的外表和让人看起来无比羡慕的一切,但是他的内心却无比的空虚、惆怅,还有很多隐藏的欲望?
人类真的很有趣,世界真的很奇妙。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成年人作为一个有限责任人,TA的安全感,应该来自自己。而这次我们讨论的是孩子安全感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个成年人安全感的源头。
我自己有时候是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人,很多时候感觉自己一无所有。所以有时候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低,当然我现在已经允许接纳自己能量低的时候,我也不会评判自己,就让自己的情绪自由流动。很神奇的是,我越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的安全感越足。就比如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从来不会害怕迷路,而且我很享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我会很开心,很愉悦,很放松,很自然。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自己到处走,因为那个时候我能够稳稳的抓住自己的内核,我能够掌握我自己。这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我在外面的世界,会展现我另外的样子,比在家里能更好的释放光彩。
而长大之后没有做成的某些事,要看小时候自己在同样的事情上是如何被对待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最早来自父母对TA的评价。父母总是无意识的给孩子下标签,所以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认知,可能就会造成偏差,从而影响他后期成长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你认为是什么,那就会成为什么。父母认为孩子是什么样子,孩子通常就会表现出什么样子。
所以不要跟孩子说什么大道理,或者“为了你好”这些话,想说这些话之前,先想想自己内心害怕的评判,到底是不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孩子。真正爱孩子,就不给孩子贴标签。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事论事,区分行为和标签,和孩子沟通时用行为描述,不带情绪,这样才能真正的描述和还原一个事实。用“我信息”进行描述,行为+影响+感受,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需求。沟通很重要,但是正确的沟通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那些只说不做,单方面的说教都是无效的交流。
虽然我们的父母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习到了那样的对待方式,我们又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学到了他们那样的对待方式。但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成长机会,情况会变得不同。
所以有一句话说,让控制和邪恶的轮回在我们这里终止,让爱和温暖的流动,从我们这里开始。通过孩子的到来和成长,让我们透过孩子的发展去看到自己以前的影子,看到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明白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源头。真正的认识自己。只有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现在一切状态的原因,才能更轻松更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向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和安全感都可以自己做主,只要你足够想。只有提高自己的满足感,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绪,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孩子有更多的包容和共情,这样子才能给予孩子更稳定更持续更合理的爱,孩子也能自由成长,相互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