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感觉没有明显的进步,从专业到专家的路该如何走才更有成效呢?怎样才能把学习学好,并且把工作做好?
花时间:“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一万个小时,原则上就能成为专家或者达到熟能生巧的状态。比如,你拉小提琴、弹钢琴或者研究《红楼梦》达到一万个小时,那么你一定会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和能手。
但我一直认为,我们只花一万个小时是不够的。农民一辈子做农活的时间远远多于一万个小时,但他们并没有任何突破性的进步。因为插秧、割稻、种庄稼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需要花一万个小时就能达到纯熟的水平。有的农民一辈子都是农民,是因为他们没有层次上的提升,没有在做农活之外进行其他的研究(比如研究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的商业化等等)。没有层次上的提高,实际上时间花得越多越浪费。
因此,如果你在工作或学习上花一万个小时,但只是简单地重复,那么你是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就像一个保安看大门,他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但他依然只是一个保安。如果要花时间取得进步,提升自己,除了一万小时定律外,下面还有三件事情也非常重要:
首先,任何花时间取得进步的事情一定要设定目标。设定目标会引起拉动作用,比如你无意识地走路,也许走两公里你就不想走了,但如果你设定的目标是20公里,那至少也能够走十几公里,目标是拉动我们进步的一种力量。同时,设定的目标一定不能是同一层次的平级目标,不能像农民一样,今年设定粮食产量目标是500斤,明年还是500斤,而是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所谓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是你的下一个目标需要你比目前的状态有更大的进步。如果你练习钢琴,那么在现有难度上不断增加难度才能让你的技能更加熟练,对音乐的体会更加深刻。
其次,设定目标并不断努力的同时,要寻找方法和创意。我认为,人在生活、工作、学习能力上的变化,质的变化一定要大于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积累了量,量变不一定会带来质变,这也是一些朋友做了十年HR工作,仍然没有上升到HRD的水平上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在人有意识地寻找更好的方法使自己有所进步时,量变才能带来质变。我们常说有些人是书呆子,一辈子读了无数书,却依然没有智慧,就是因为他们的读书过程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无数人的人生充满了无穷的劳累和辛苦,但一辈子也没有拥有太多的财富和太高的社会地位,其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量的发展而没有质的变化。质的变化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你要不断地从自己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中寻找新的方法和创意。
学习是有方法的,有的人学习英语几十年,水平还是很一般;有的人只要学三年,就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他对学习方法掌握得当。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有方法,同样是八小时,有的人只做了一点工作,有的人却只花了两个小时就把八小时的工作做完了,甚至做得更加出色,这也是因为他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除了方法,就是创意。我们都知道创意改变世界,寻找新的思想、新的突破及其重要,这是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首要条件。乔布斯的智能手机创意让世界信息系统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再次,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光靠自己琢磨是不够的,需要多求教。有句话说得好,闭门思考一年不如出门一看。原因非常简单,你在自己的思想、能力、悟性范围内去思考问题,相当于闭门造车,只会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你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当你找到导师来引领你的工作和生活时,你的进步就会飞快。因为这样的导师,他的思想境界和能力远高于你,因此能够帮你找到非常具体的奋斗方向和方法。“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为什么我们从要有父母引导,中小学要有老师引导,大学也要有老师引导,工作中要有领导或者同事来引导,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能够进步得更快。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婚姻生活中的悲惨,即你的伴侣不能与你一同进步,甚至会拉慢你的步调;另一种是工作事业中没有人引领的悲惨,即你的家人、老师、同事都不如你,或是毫无思想,使你进步缓慢。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悟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能力更强,效率更高,思想更敏锐,行为更新锐。
花时间取得进步,提升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是要花时间;其次是要设定更高的目标来向高层次发展;再次是要寻找新的方法和创意,使自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质的变化;最后要找到合适的导师来引领我们人生和工作。如此一来,工作、事业和生活的成功就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