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园的宝宝最近在学念古诗《江南春》,我也跟着一起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刚好我最近在读蒋勋老师的《手帖:南朝岁月》,觉得这首古诗很是应景。正如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封面所写——最荒谬绝望的时代,最率性真实的人生。
喜欢蒋勋老师,是从喜欢他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系列开始的。不同于很多红学家所谓的探秘、考证,蒋勋老师注重《红楼梦》本身,不猜测,不揣度,带领我们在字里行间一起领略红楼梦的美学世界。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更是一种享受。温润如玉的声音,直抵你的内心,让你平静欢喜,豁达睿智。
蒋勋老师在美学上的造诣颇深,但是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本《手帖:南朝岁月》是在枯燥无味地讲解书法知识。相反,遇见这本书的人,反而会非常庆幸。
首先,手帖不同于书法。“帖”是书法,也是一种文体。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作为书法范本。后世认为王羲之的手帖书信字体漂亮,才逐渐被保存收储,自此,“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也就是今日我们所临摹的各种字帖。
其次,蒋勋老师在讲解手帖时,不仅运用专业的角度进行艺术赏析,更是代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来还原手帖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理性与感性结合,书中还穿插各种魏晋风流人物的典故知识,让我们在收获美学知识的同时,文学水平亦有所提高,对生活的了悟也更加透彻。
美不并高深,它可以穿越时空而来,也可以在世俗中随处可见。
《手帖:南朝岁月》主要讲解魏晋时期风流文人王羲之、陆机、王献之等人所作《平复帖》、《万岁通天帖》和《十七帖》。
对于“书圣”王羲之,蒋勋老师当然会用更多笔墨亲睐他。整本书中对王氏一族的手帖有很多详尽的讲解,同时,对王氏一族在数百年间对书法的用心传承的情怀也是敬佩不已。
早前看纪录片《台北故宫》时,对王氏一族所作《快雪时晴帖》、《伯远帖》、《中秋帖》有一点了解,这次读《手帖:南朝岁月》更加深了对“三希堂”的了解。
王珣的《伯远帖》是晋人真迹笔墨,没有双勾填墨的平板滞碍,线条收放间流畅洒脱,像一片一片正在绽放的花瓣;墨色在转折处的浓淡变化与重迭,也都如烟云幻灭,可以看到许多书写过程中的顿挫卷舒。
而蒋勋老师的讲解相对纪录片的严肃认真多了些趣味:
我想:养心殿这小小的暖阁里的小小的“窝”,真正是乾隆自己的空间了。他把最心爱又不伟大到沉重的三件南朝文人手帖放在身边,好像让自己知道刚才坐在大殿上的皇帝不是真正的自己。
原来皇帝也会拿着喜爱的手帖独自一人偷着乐啊,想想有趣又有点心酸。万人之上的快乐也比不上这偷得浮生一日闲。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才能如南朝文人一般洒脱无拘。
“卿佳否”、“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宅上静佳眠”这些优美简洁的语句出自南朝文人的日常手帖,今日读来,亦觉美哉!
其实最早耳闻“手帖”二字,是来自网络上流行的日和手帖。本书中蒋勋老师也多次提到手帖在日本的流传盛况。对比之下,中国在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时候,少了日本的那种虔诚与敬畏之心。希望蒋勋老师的这本《手帖:南朝岁月》在带领我们领略手帖之美的同时,也能给国人带来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