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词人们都有为官从政的经历,但能像达康书记那样作为地方上的一把手又亲民又接地气的却很少。
晏殊倒是在宋州当过知府,但人家那种人生赢家压根就没把这个宋州知府的职位当回事。在离开宋州返京时,他的告别词是“使星归觐九重天”。我是皇上派来巡视的,可没打算在这儿多呆,这就要回去喽。
欧阳修也曾在颍州、滁州做过父母官,可除了“画船载酒西湖好”的颍州西湖美景和“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我们还真想不到什么别的了。
苏轼第一次被贬,先到杭州作通判,随之先后在密州和徐州干一把手。密州时的苏市长,我们应该很熟悉,“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何等的潇洒恣意。到了徐州任上,苏市长已不再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政治奢望,而是像达康书记一样踏踏实实地,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了。
元丰元年的春天,徐州大旱,苏轼亲自前往城东的石潭祷雨。老天爷很给面子,要风给风要雨给雨,于是市长大人又一次前往石潭去谢雨。作为一个词人,苏市长做了五首《浣溪沙》记录了自己下基层的这一天。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看得出,谢雨庆典是盛况空前,人来了多少不知道,反正动物们是倾巢而出,但还是有人缺席了。采桑的姑娘们肯定没来,还有就是在田地里劳作的青壮年男人也没那工夫。想必苏市长明白这个道理,亲民不能变成扰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庆典之后就是领导视察环节。市长大人来了,毋需回避,大家可以随便围观。更有不屌领导的,丰收的喜酒喝醉了就直接睡在路旁了。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农业是农耕社会的立国之本,看到地里庄稼的长势很好,苏市长很是欣慰,以至于闻到满村煮茧的味道都觉得香味扑鼻(有过亲身体验的朋友知道,煮茧的味道其实很不咋地)。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入选过儿时的教科书,是清新苏词的代表之作。回想起当初在课堂上第一次读这首词时,感受到的那种意境之美至今难忘。
随着视察的深入进行,走了一村又一村,我们的市长大人也有点盯不住了。“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苏市长这种简谱的作风大大地点个赞,达康书记好歹还有个随身携带的水杯呢。
这里有个文学问题讨论一下。“牛衣古柳卖黄瓜”中的牛衣意为牛马御寒之衣,乱麻编织。但如果这样的话那“牛衣”二字和整个丰收喜悦的场景画风严重不符啊!南宋有人考证,牛衣实为传送笔误,应该是“半依”。“半依古柳卖黄瓜”,卖瓜之人半坐半倚在古柳边,尽显悠闲慵懒之态。仔细想想,确实有理。
从第三、四首词中,我们发现苏市长走访基层的行为很是变态。进村时都是打枪的不要,悄悄的干活。不带睁眼看的,盲进。进了村只靠鼻子闻耳朵听,出了村才恢复出厂设置。睁眼一看,“道逢醉叟卧黄昏”“牛衣古柳卖黄瓜”什么的,嘿,总有惊喜等着他。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茶估计是没喝上,但清水应该还是管饱的,市长大人又满血复活了。回城的路上苏市长一直在思考人生:这基层挂职锻炼啥时候是个头呢?京城才是自己施展才华大展手脚的地方。
但是,当他看到“旋抹红妆看使君”中人民对他的爱戴;“老幼扶携收麦社”般丰收的喜悦;“村南村北响缫车”的农忙景象时他终于明白,他是属于这里,是属于人民的。
“使君元是此中人”此时的苏市长像达康书记,但更像易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