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把“读书”写到爱好里面,以为经常捧起书来看,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喜欢读书了。虽然经常发感慨,写心得把其他人都骗过去了,但无法骗得过自己。我是如何识破自己不喜欢读书的呢?因为在看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轻松愉悦,即使有,那也是在读小说,看故事。
对我来说,读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走神是我经常犯的毛病,常常十几分钟过去了,却发现刚刚只是两眼在运动着,脑袋里却在想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此,看再长时间的书也无济于事,有时一拍桌子,晃晃脑子想让自己更加专注一些,但几分钟过去了,依然如此。犯困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并不确定是书带来的困意,因为工作了一天,确实乏力,但是一旦躺在床上,拿起手机就彻底暴露出了本性。你见过一个人在做喜欢的事情时走神的么?你见过看电影的时候走神的么,见过在打游戏的时候走神的么?
读书难,长时间读书更难,能够从书中有所得,并付诸实践难上加难。书确实是黄金屋,因为很多人就是从他人著作中获得灵感,才成就了一番伟业,正是如此,我们现在才叫社会主义。但是想从这屋子里面捞出一些真金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它隐藏的太深。经典著作常常需要有深厚的功底才能逐渐品出味道来,对于儒家经典,人们除了背诵几句之外,有几人能体会出其中的深刻?教育部规定了那么多“XX必读”,有多少人看完之后,有种升华的感觉?前段时间读了历史方面被世人盛誉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前后读了两遍,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更没有看罢拍手称赞的冲动。我甚至百度了一下,这本书到底牛在哪。当然,这十分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阅读面不够广泛,或者说在历史方面的造诣不够,或者说身处的背景不同。但这也说明了一点,想要看懂看通经典,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看不懂,看不通,又如何获得书中的黄金呢?
有人说,读书是一个人崛起的最廉价方式,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因为看书需要厚积薄发,而看书本身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会在行动之初就心生退意,毕竟“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大量存在的事实,谁能保证经常读书就一定会变得强大?另外,看一本书的成本确实很高,一本400页的书,我需要9小时看完,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这可能是至少一周的空闲时间。当然,如果一个人把这9个小时完全用于吃喝玩乐,那自然显得没有看书值得,但若是他们去练习其他的技能呢?如果练习编程,还可能成为IT人士,那工资水平和我们传统行业相比,自然高得吓人。如果健身,还能延年益寿,革命本钱自然更高一筹。如果学卖萌,天天喊着么么哒,没准会成为直播网红。谁说读书廉价?
读书是不容易喜欢上的事情,其实不管做什么,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想从中获得好处。有时候,读书给人带来一种会轻松逆袭的错觉,这是许多乐于刺激你的人想看到的结果。可实际上,读书是一个漫长而枯燥且乏味的路,而且书海确实挺茫茫的,在其中若发现不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像没有了灯塔的指引,越走越乱。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若感觉自己依然停留在原地,那种感觉,真的是呵呵。
我不喜欢读书,但是依然不会放弃读书,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发现书海中的灯塔,带领我去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