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存在于我的心中多年。俄罗斯风情的旋律回荡在心中的空谷中,使我不得不总是眼含泪水去提及他和他的作品。最爱的是这一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由钢琴独奏的一串和弦使我一下子陷入他的情怀之中,随后出现的俄罗斯民歌的主题一直贯穿全曲,许斐平这一版也是我最喜爱的,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如实的展现那俄国风情就很好。在图书馆发现了这一本属于他的传记时,终于有一种真正走进他的感觉。
拉赫曼尼诺夫,浪漫主义晚期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著名音乐家。虽然老师在讲音乐史时总是将他一带而过,却不妨碍我深爱着他的音乐。他没有前人——贝多芬、肖邦等人名气那么大,独独有的那样多情的音乐让我情有独钟。无疑,他是自傲的。在他满腹才华的衬托下,那一些倨傲的神情也带着一丝理所当然。当柴可夫斯基见到年仅15岁的他写出的作品,也不禁大为赞叹并预言他将有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其实刚刚开头,我也并未全部了解了他。关于这本书本身,它是一本由大量书信和日记堆成的人物传记。虽然缺少了一些故事的叙述性,但确是真实而详细。作者本身的观点很少,主观判断很少的人物传记是我所喜爱的。这让我更加真实的了解了我所喜爱的这位音乐家。
本周阅读书目中更多的是专科类书籍,我并未全部阅读,只是做了快读的主题性阅读。为了老师的论文题目——《音乐和听众》、《音乐和商品》而奋斗着。
关于《音乐和听众》这一题。目前分类出的关系有多种。音乐创作和听众的关系,音乐和培养听众的关系,听众和时代音乐发展的关系。使我苦恼的是,我每一种关系都很想详尽的展现。但是文章篇幅和时间使我不得不做出选择或是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音乐和商品》则要简单的多。在阅读部分书籍后,发现音乐和商品之间的联系由价值来决定。所以我将音乐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整合为——当音乐具有了交换价值后变成了音乐商品。而音乐商品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音乐商品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需要具体说明的,按照马列主义体系中的矛盾关系来说,音乐商品化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它推动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音乐本身的纯粹造成了影响。
当然我其实认为,音乐、听众、商品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音乐商品的价值由听众来决定。所以其实将三者一起写我认为更加的合适。但是!宝宝不敢。。。。。老师肯定会认为我是在偷懒的。
关于第一本书,下周将会继续阅读。期待着他在进入一个新的家庭之后的生活,期待他的恋爱生活,毕竟他是我的多情王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