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到读库202201上的一篇文章《叶落归根》,作者绿茶,写的是一组回乡偶记,记录作者眼中的迟暮乡村。
2012年作者和弟弟开车将父母从武汉送回老家天门黄家口村,父母叶落归根,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间作者节假日回家几天,小长假两三天,春节六七天,时间最长的是2020年疫情期间,近四十天。一次次回来,一次次离开,与故乡渐行渐远。
作者文章中记录了父母在农村的生计:(一)父母最先回家买了四五张麻将桌,开了一间麻将室,一张桌子一天收十块钱 ,还给打牌的几毛钱点心,赚不了几个钱。但家里能有点人气。(二)父亲在村里渡口拉渡船,一年能挣到五六千块钱,现在还可以考证能拿到补贴,父亲年纪大了已经不能考证了。(三)父母回家种地,除了收点稻米自家吃,带给城里的孩子外没有什么收入。(四)父亲在河边种树,五年后就能卖掉,有点收入。(五)父亲去河里弄田螺,能卖钱,这个收入还不少。(六)母亲养鸡,生蛋,卖了赚点油盐钱,鸡蛋带给孩子还作为礼物给亲戚。
文章第二部分记录了乡村的迟暮,每次回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老年人的乡村。除了假期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村里基本见不到年轻人 ,几个上学的小孩也都是在房间里作业打游戏。作者疫情期间,跟弟弟去村里走走,到了墓地,从墓碑上看到爷爷奶奶的名字,有的是没有墓碑的孤坟,有的已成平地。村里的老人对待生死看得很淡,早早为自己准备了寿衣,有的生病的,最后不想被病痛折磨,给自己准备了矮壮素和百草枯,不想连累子女家人,选择自己离开 ,活着的人谈论起这些稀松平常。
文章最后一部分写的是隔着屏幕的凝望,作者和弟弟给父母在老家的房子翻新了,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还给母亲的鸡在杂物间按了新家,给家里装了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很实用,可以借由她了解家里的动态,隔着屏幕看到父母。作者说有时忙了一天,晚上临睡前打开手机进去看看,是一幅静止的黑白画,伴有昆虫的鸣叫,内心有一种奇妙的宁静。
作者用平实的笔触记录了父母回乡后的乡村生活,这也是现在农村生活的写照,父母只要不被病痛折磨,不论子女在城里收入多少,他们都会想方法做点小营生,过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在的农村就是老人人的农村,他们看淡生死,轻松谈论。
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妈妈也走了五年了,大姐还在老家,开始我们还想着回去看看,可姐姐们开小店很忙,她直接说你们没事就不用回来,每次回去她还要歇着买菜做饭太麻烦啦。渐渐的我们除了父母的忌日,还有清明,上元节回家祭祖外,很少回去了。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家只能是心里的念想,还有午夜梦回的伤感。
老公家也在乡下,几年前将老房子翻新,婆婆和哥哥嫂子一起,我们每个节假日会回去住几天。我们结婚快三十年了,除了老公的几家亲戚和发小外,回去从不串门,村里人都不熟悉,用陌生人来说一点不为过。想过退休后回乡下,也许住久了那就会成为真正永久的家,也会成为儿孙另外的落脚点,他们会想念吗?还真说不上呢。
作者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这首诗结尾,觉得这首诗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在农村长大,然后走出农村到城里成家立业,看着老家渐行渐远的写照吧。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上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通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