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家
中秋国庆长假,放弃了休息娱乐,放弃了旅游景点,从福建千里奔赴安徽老家,仔细想想,这些年回家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故乡的春夏秋冬似乎还停留在记忆中的样子。
浮云碧空,乡野微风,金黄色的庄稼依然那么整齐,看着生疏又熟悉的景色,仿佛自己从未远离,恍惚亦是物是人非。以前的邻居们开始老了,村里的小孩子越来越少了,路上偶尔碰到一两个也不知是谁家的,他们都以为我是外地过来的,其实我才是这个村里长大的。跌跌撞撞也四十岁了,不想长大也长大了,不想变老也两鬓斑白了。
小时候的乡间路,晴天硌脚,雨天稀烂,但是人多很热闹,那时大家也没有见识远处的繁华,以为世界就是眼前的方圆几里,去赶趟集就觉得很了不起,吃过五分钱的冰棍,穿过打补丁的衣服,点过煤油灯,看过黑白电视,翻过小人书,骑过二八大杠,拿着玉米杆当甘蔗,田地里烤过地瓜,小河里摸过鱼虾,那些记忆却深刻在心底,美好又温暖,唯美了整个年少时光。
现在路修好了,人却少了,庄稼和园地都打理的好好的,田无萧条,人却寂寥。小路悠长,一头担着希望和远方,一头担着田园和故乡,那行走了八千里路的风,是否带来不一样的心境。
很多年前,孩子们奔跑追逐在这片土地,那时候农村一片欣欣向荣。农民们坚信,只要用心伺候好这片土地,就可以通往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大同社会。如今,乡村建设的美轮美奂,到处都是小花园、水泥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洋楼,透露着现代的气息,可洋楼也只有过年那几天是热闹的,更多的是大门紧闭。年迈的父母,有的擦拭着三蹦子,准备去县城接孙子放学,有的坐在门槛上心里盘算着时日,看看距离过年还有多久,才能一家团圆;有的想着明天去附近做一天事,现结50块钱,就能帮孙辈买上一些好吃的,不用问在外的子女们要钱,也能解决好几天的生活开销。这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仿佛是此刻乡村的主力军。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古代农民几千年来最美好的愿望,在现代终于实现。只是如今却又变成了“其田无耕者,其屋无居者。”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推进,面对消逝的农耕文明,你可以铭记,但是不要悲伤,因为在逝去的农耕母体之上,总会有新的生命出现。就像亘古的华北平原,田野里那些沧桑的树,他们衰老的躯干上会抽出新的枝条。
慢慢的我们发现,其实一直思念的不是家乡,而是童年里的那段时光。小时候不被珍惜的日子,长大后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过往,很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或许,我们一生追求的平静从一开始就拥有了。
有人说生命最美的状态就是:人静、物简、心安,岁月浅浅,余生漫漫,于一半烟火谋生活,许一半诗意得清欢。在家的日子,吃着父母煮的饭,品味生活的烟火气。陪他们聊天,体会家长里短中的世间乐趣,日子平凡简单,时光清浅有趣。
没事带着孩子到田地里、上坡上玩,教他摘马泡泡、玩泥巴、抓蚂蚱,并不是这些有多好吃、多好玩,只是这些深刻在记忆里的美好片段,曾温暖了我整个人生,也希望这些陪伴,能成为他日后回忆的宝藏。不指望他们能有多大成就,至少善良懂事,知书达理,上进乐观,这也许就是生生不息吧。
我们这代人,有太多的无奈,人生这条路好像怎么选都有遗憾,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眼中有风景,心中无是非,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