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红的不要不要的。
人们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爸爸,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儿女身上,是不可取的。有人认为孩子自主性差,不逼是不行的,朗朗、丁俊晖的优秀,离开爸爸的“逼”能行吗。也有人认为,父亲对女儿的成功培养,改变了印度人们对女孩子生来就注定要与锅碗瓢盆相伴,油盐酱醋,相夫教子过一生的不正确认知,值得赞许。
影片在中国票房突破10亿,口碑爆棚拥有大量粉丝,也使得很少把印度列入旅行清单的中国游客,对这个南亚邻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都说明这部影片的价值和影响力之大。
惊叹于父亲培养了印度史上首个世界冠军这一历史性的突破的同时,我在看这部影片时更多关注父亲和自己命运抗争的一个个细节。四个女儿,没有儿子;穷苦的生活,吃点肉都是难题;周围人的嘲讽,异样的眼光;和女儿教练执教观念的分歧;没有高质量训练场地和陪练的困扰……这一切都是他实现女儿冠军梦的障碍。
训练女儿摔跤,也是和自己命运摔跤的过程。是比赛,就有输赢。一方赢,另一方就是输。很可喜的是,这位父亲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比赛中,历经沧桑磨难,最后赢了。
人生就是一个摔跤的舞台。对手很多时候是看不见的存在。选择时的迷茫,失意时的彷徨、失败时的心如死灰,得意时的暗箭难防……坚持住,跨过去,你就赢了,反之,你就像影片中父亲说的“如果你获得了银牌,你总会被遗忘 ;如果赢了金牌 ,你会成为典范”。
红尘之中,凡人众多。被遗忘很正常。毕竟功名显赫的成功人士少之又少。可在人生的摔跤场上因没尽力而空留遗憾的应该不在少数。
所以,摔跤吧,自己和自己!不求被记住,只求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