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认识一个姑娘,有和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就是那种从外直接就能感觉出来的不同。
这种感觉第一次出现是在小学六年级,那年我们镇子上来了几个从外地回来的学生。从一点点的语言的发音里觉得我们真的很不一样,除却陌生,剩下大多数的是一种莫名其妙又自然而然的羡慕。
因为那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带着从外地回来这样的属性,无论是从想法,尤其是更好的英语成绩,都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外面有个地方,那里有许多比我们厉害千百倍的人存在,也一定学着比我们要更难的东西。
说起来,小时候自己的英语发音总是让从外地带着表弟回来的姑姑纠正,那时候觉得自己应该是相当努力地,藏住口音,想说好类于“apple,orange”这些单词,但总是获得否认,以及一本正经的纠正,后来我也索性不多说这些。
所以最初离开那个地方,到了之前提及数次的城市,带着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留存的自卑。直到后来熟络了周围的一切,我并不是有多讨厌自己说话带着什么地方的特征,只是在早出晚归的生活里,逐渐忘记一些词最初的发音。
于是很久之后我再回去,也冠以“城里人”这样的代指。但只有自己明白,有些人属于城市,即使短暂逃离还是回去,有些终究属于村庄而密云不雨。
所以在经历了初中三年之后,我大致明白了那座城市的规则,也于千万人之中,遇见我所遇见的。
中考把所有人打散了,又重新排列组合了一次,到高一那年,我还是按照之前初一的那样,开始重新认识不同的人。其实直到那时,还是会觉得从我所在的城市之外而来的人和我自己还是有着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我最开始提到的那个姑娘。
在我们那个每年都会分班的学校,我与她整个高中都是同学,高二之后都选择了文科班,人本来也不多,三年都在一个班其实也不算多难得的事情。我记得她说话带儿化音,到这里来之后开始学这里的方言,我承认那座城市的有些话听起来很有意思,说的人多了,听到的次数多,自然就会了。
后来我听说她和我们班的某个男生在一起了,就是高二那时候,有时候这种东西是掩饰不住的,捂住了嘴巴,但还是会从眼睛里跑出来。但那个时间点所有的人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没法用心同时去做两件事情,其实是一个一点也不划算的决定,但这就是选择,选择得到,也选择失去。
具体的我也不甚了解,过多的作为局外人也不好评价。
后来转眼就到了大学,分分合合什么的见的更多,也开始渐渐明白我们那群孩子当初在想的到底是什么。有天我收到了她的QQ消息,她说,过几天就是他生日了,你能帮我录一段你自己的祝他生日快乐的话吗,我要剪辑到一起去给他做生日礼物。老实讲,我没有理由拒绝,那时候刚刚才大一上学期,我们那个高三的班互相分开还没有多久。
我反复录了好几次,找了一次自己比较满意的发了过去。问她,怎么样,收集了多少人的了。她说,没几个,有的人就直接没回复。后来又说了什么也不记得了,估计也是很客套的什么“再等等吧”这类的话。
我记得她大学去了广告专业,我知道她一定经常做视频剪辑这些工作。
我也记得那个男生后来在QQ空间秀了恩爱,但那个女生不是她。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透很多事情,但是因为我们各自的身份不同,我们选择不说透。后来我们也很少聊过天,我想即使聊我也不会再提及以往的事情,我也没有见过那个视频的成品,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那个作为生日礼物的视频。
我记得她给我的感觉是很好相处,有自己的原则,有点强势呢,但又在很多时候温柔。但是感情,从来就不是和性格可以有相关关系的东西。
故事没有添油加醋,不是自己的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描述才算合理而没有杜撰。
也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说明,不知道说的少了什么或者多了哪些不应该有的。
只是说故事的人会不自觉想到自己,你走过的地方最后还是成了一块泥沼,下次见面要装作什么模样。
下次再遇见,如果我还记得,没有闪躲,我想我会先说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