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天,我们学校的“精彩一小时”训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根据教务处的安排,3月17日是我训讲的日子。
早在前些年我和同事们已经发现了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但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给这些问题定位。比如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给文章分段, 概括大意;分析某段话或某句话的含义,然后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批注在课本上,再背下来;课堂上把重点放在分析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上等等。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吴忠豪老师关于语文课的论述,我明白了,我遇到的语文课是缺乏语文味道的,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0国培计划——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长三角小学语文教育论坛发起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执着的追求,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我查阅了他的论文《把语文教学的目标铆定在母语学习上 》《转变教学观念,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江苏教育》《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运用训练》《袁容教学精品选评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 》等,反复观看他的讲座视频,《如何用语文来教语文――2010版课程标准解读》《国际视野下的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实现“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等。并购买了他的三本书。同时我结合我们这些年下乡听课调研的实际课堂案例,以及一些名家经典教学案例,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准备好了一节课――《语文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我为这堂课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我希望这节课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能为我们陕州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一点可喜的变化。
终于轮到我讲课了,我信心满满踏上了讲台,开始讲课。我讲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语速过快,语调过高,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有点跟不上节奏。我也知道这个毛病,但只要站在讲台上三分钟就忘乎所以了,立即进入状态。这节课也不例外。课讲完了,我累的不行,大家听的一头雾水。我感觉好冤啊!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效果竟然这么差。我苦苦思索着。
直到11月份我开始准备职称评审答辩,又一次整理这节课,我才发现了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
一教学思路不清晰:堂课中容量太大,既有阅读教学又有作文教学,几个相关的概念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怎么向老师们说明白呢!这节课到底想告诉老师们哪些知识,哪些理念,哪些方法,太杂乱了。因为思路不清导致教学目标也不清晰。
二教学语言不准确:具体表现为说话太绝对。为了强调教语文的重要性,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思想教育可以完全没有。其实思想教育是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的,不是没有,也不是空洞的说教。播放吴忠豪教授的视频的时候,因为我对他非常熟悉了,就没有介绍。结果大多数老师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是权威的时候,对他的话也是不一定相信的。
三教学内容不熟悉:这堂课中涉及了三组概念,教课文与教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本体性知识与非本体性知识。光听名字就有点拗口,要记住概念本身就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想在一个半小时内让听众完全理解实属不易。我是准备了两个月才理解了一点皮毛,听课老师刚接触,听起来自然要费劲了。
四教学方法不当:一堂课我说的多,听课老师参与的少,反馈的少。因为急于把上述问题阐述明白,所以我就非常卖力的讲呀!讲呀!完全霸占了课堂。又因为用力过猛,以至于说话太绝对,给一些听课老师造成错觉,他们建议课题应该改为《语文教学要实现从“教语文”到“教课文”的转变》。此言一出,我觉得我错大了。题目是万万不可这样改的,改了就错了,就是历史的倒退,就是误人子弟。
五教学案例太多:教案中涉及到的有十几个案例,有些案例分析不透彻,蜻蜓点水,不如舍去。另外对保留的案例也要适当调整展示时机。
至此,我才知道我这堂课存在问题太多,主要是因为用了蛮力。过犹不及。
后来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调整: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三组概念;去掉了作文教学的内容,只保留阅读教学内容;课堂中留出时间让学员发言交流反馈;用严谨准确的课堂语言来阐释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案例,调整案例展示时机;继续搜集资料,熟悉教学内容,确保脱稿。
希望这样调整后的课能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