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终极问题,在于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意义与真相,东方哲学也好,西方哲学也罢,大道如砥,殊途同归,终究归结于对世界和内心的思考与探寻,尽管不同哲学流派的大相径庭,但在方向上却实现了惊人的统一。读《悉达多》,我看到了众多哲学流派的影子,仿佛成为了连接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桥梁,让我喜不自胜。
悉达多,一个出身优渥、天资聪慧的婆罗门,用尽一生时间去探求内心的阿特曼,去追寻梵天的存在。悉达多不断出世、入世,于清净内修炼、与世俗中经验,经历困苦,饱得沧桑,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1.出世之历练
在受到良好的教育,经历刻苦的修习,深受长辈的喜爱后,悉达多确定自己无法在家中通过教育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梵人合一之法,于是毅然远离家庭,成为一名沙门,与树林为伴,与饥饿为友,以思考为食。渐渐地,悉达多已学会“克己”之法,可以忘却一切,进入某种虚无的存在,然而悉达多发现到这种虚无不是自己所寻找的“道”,这种平静和虚无就像是醉酒之后的麻木,无用且短暂。于是悉达多习惯了怀着洞悉一切之心态看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皆为魅惑的,稍纵即逝的雾霭,以怀疑熟视,这一切注定被思想洞悉,一无是处。
成为沙门后,悉达多陷入了怀疑与否定之中,他蔑视世间的一切,认为它们都是虚妄,一定有某种规则被掩盖于虚妄之下,等待自己将其看破。正如道教,于清净处寻清净,故而远离俗世,求一个道法自然,可既然身在世间,心又怎能远离?不过是逃避罢了。大隐隐于市,于闹市炼心,才是第一等境界。
2.入世之思考
对沙门之法产生怀疑之时,悉达多遇到了乔达摩,一个行于世间的圣人。乔达摩的法义让悉达多叹服,但却敏感地意识到其中缺失了一个重要环节:佛陀只是将自己的智慧传授,却并未讲述自己如何获得智慧,人们对佛陀成圣前的故事一无所知。于是悉达多拒绝成为佛陀的追随者,决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抛去作为沙门的束缚,悉达多不再刻意强化对“梵”的寻找,放松了对目的的追寻,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获得自由的双眼流连于世间,他看见且清晰地辨明可见世界 他不再问询本质,瞄准彼岸,他在世间寻找故乡。如若人能毫无希求,质朴而天真无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
悉达多意识到真理并不是被世界掩盖,真理就是世界本身,正如“理学”所言格物致知,世间万物皆有其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则世间万物之理终被我所掌握,于是悉达多来到河边,拒绝了摆渡人的邀请,决定入世体验。
3.人间之堕落
凭借着自己仅会的三样东西:等待、思考、斋戒,悉达多学会了爱的技巧,学到了经商的方法,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富豪。开始时,悉达多还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依旧以世外之人的心态体验,然而这酒肉红粉之毒竟是如此恐怖,悉达多逐渐成为一个堕入尘世的过客,他不爱任何人、任何事,钱财于他只是娱乐的手段,他挥金如土,游戏和琐事成了负荷,他成为了一具被枷锁包裹的躯壳。
这漫长的游戏催生出极致的空虚,空虚随着时间不断累积,悉达多认为自己再也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那么生命便不再有意义,于是他决意自杀。
4.顿悟与复活
面对湖水,悉达多只看到一具徒具人形的骷髅,曾经那个眼神明亮的青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这使他又强化了自杀的决定。向湖水跌去之际,他突然听到了一声爆喝:“唵!”,这是生命诞生发出的第一声怒吼,这是梵天对人间的警醒,这是悉达多内心的阿特曼对他的劝诫。于是悉达多被唤醒,他意识到为了找到内在的阿特曼,他必须变为愚人。太多的知识阻碍了他,任何学问也不能让他获得救赎,该听从内在的秘密之音。就像“心学”所说,“吾之良知即天理,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具其理也”,一切有形之物终将逝去,一个崭新的悉达多就此复活。
5.轮回与重生,再次出世
如佛教所言:“褪了衣服去!”,悉达多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只保留岁月带给他的阅历与经验,他仿佛变为孩童,意识到身外之物的阻碍,不仅是钱财与财富,他接触到的一切并非自我体验而来的知识都是如此。
于是新的轮回开始,他回到河边,回到堕落的起点,这一次他接受船夫邀请,留了下来,学会了倾听河水。某一日,河水告诉他:时间并不存在,河水奔流不息,向前或向后都是河水本身,对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悉达多学会了战胜时间,放逐时间。时间向前飞去,这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事情,与其用尽全力追寻它的脚步,不如放弃这种野心,用平静的心态去接受时间,接受世界的变化。
6.智者与儿子,再次入世
渐渐地,船夫悉达多成为远近闻名的智者。某日,平静的智者迎来师尊乔达摩与妻子迦摩罗的去世,以及自己的儿子,又一个轮回开始,悉达多对孩子盲目而无限的爱让他重新成为世人。为了保护孩子安全,他来到曾经经商的城市,看到了如孩童般的世人,在这一瞬间,一生的追寻实现了总结与漫展,他明白了智慧的所在:在生命的每个瞬间,能圆润地统一思考。又一声“唵”在内心响起,这是他心中阿特曼的欢欣,是梵天对他的认可,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认知了完满,融入了统一。
7.与挚友的长谈
垂垂老矣,悉达多遇到了曾经同路而行的挚友乔文达,向乔文达传授了自己的法义:智慧无法言传,只有片面的真才能够用言语彰显,真的反面同样为真,可以思想与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的,是缺乏完整、统一和完满的。时间并不存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和恶皆为幻象。世界并非缓慢地趋向圆满,世间的每一瞬间都是圆满,一切只需我善良、顺从和爱的默许。要学会热爱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而不是将其和你期待中的世界进行对比。
《悉达多》具有浓重的唯心主义哲学色彩,对“我”的讨论伴随着全书的发展,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国的“心学”,印度的“梵我”哲学,西方的“存在主义”、“精神哲学”,这种对于内心的探索,并非空洞与死寂的沉默,而是空灵与坚定的蜕变,是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赞美与热爱,是让人无比感动的浪漫主义。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不再看山,重新看山,直到看透这座山。悉达多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无论哪段经历对他来说最为重要,也无论最终他的智慧正确与否,但我想,黑塞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句话:“佛陀的法义或许并非其最宝贵最深秘的东西。佛陀的彻悟纪实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这恰恰是他现在要去经验的,他现在才刚刚开始经验的。”即所谓知知行合一,真知即所谓谓之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