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终身成长》(第1章-第4章)

       这本书将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性思维另一种是成长性思维,显然终生成长的说的就是成长性思维的人。

一、思维模式

当然在所有的成功人士、优秀人士身上我们都能发现所谓的成长性思维。他们普遍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他们在事情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也能坚持拥有想要提升自己并且坚持不懈的激情。而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人对自我的评估往往是准确的,因为不在乎先天的定义和标签,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关注于自我成长本身和事情本身。而对标签化的事情选择性的忽视。相反固定思维的人会将自己的定位和标签放大,做的到或者做不到从一开始便已经确定。

二、思维模式解析

第二部分主要解释不同思维模式下人们对能力的理解是不同的:一种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显然固定思维的人更愿意相信很多东西是由于天赋所决定的,他们不相信努力的力量,甚至会有一种声音是排斥努力的,认为努力所得来的成功是不值得被赞扬的。

在众多的对比性试验中,面对挑战、变化、有难度的题目等情况下,固定思维的人更倾向于稳定性以保护自己已经有的“聪明”、“成功”、“优秀”的标签,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发现自己的能力的不足,继而获得成长。

失败对于固定思维的人是可怕的,他们迫切的希望用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得到某些成功后会产生自豪甚至是优越感,而往往这种有预感会让人固步自封。

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失败同样是会痛苦的,但这仅仅只是一个经历,这段经历给你添加上“千年老二”、“决赛必输”、“大考必败”等等这些标签,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己的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三、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想

固定思维的人往往将成就和胜利归因于天赋。但如果细细研究所有的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都不会像道听途说的那样轻松和简单。

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杰出的运动员,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在失败中的总结和进取。不沉溺于某一个阶段的成就,不轻言放弃。

而我们从小到大所信奉的“称赞”式教育也在迫使我们走向固定思维。例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很容易会得到“你真聪明”这样的夸奖,下次他在遇见比这个有一点难度的挑战时,很可能会为了证明“我是聪明的”而放弃挑战,从而错失成长的机会。因此夸奖的意义是肯定努力的价值、是肯定学习的价值,而并非肯定他是有天赋和有能力的,大量的实践证明后二者均可以在后期的训练和培养中主动获得。

四、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长胜冠军并非只有在体育能力上是有绝对优势的,更多的是随着比赛进程不断地改变策略、调整心态。这同样需要贯彻到日常的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制的变化、训练的侧重点也同样需要变化,这才是长期胜利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总结而言则是:秉性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




总结:前四章的内容方法论不多,多的是一些认识。从中可以逐渐去了解自己是成长型思维的人还是固定思维的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也许会存在界限模糊,这很正常。所谓成长,也是一个渐渐对自己认识明确的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1206D1 人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问题的又引发了两种思维方式,固定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kidII阅读 769评论 0 2
  • 9分钟搞定 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 拆书:炫先森 有没有什么是你一直想去做,但是因为自己不够擅长而不敢去做的事?设置一...
    炫先森阅读 2,566评论 1 7
  • 关于成长这两个字,我首先想起来的是罗振宇老师说的一句话:“成长就是当主观遇上客观时产生的一条沟,你掉进去,就是挫折...
    九幺_阅读 2,832评论 2 5
  • 1.6 《终身成长》第九遍 还在写逐字稿。 1.5 《终身成长》第八遍 逐字稿写了近一半,写得并不顺利,看书看得太...
    九幺_阅读 1,268评论 4 12
  • BNB是币安交易所的代币,总量2亿,根据白皮书的说法,每个季度币安会拿净利润的20%回购和销毁BNB,直至总量降至...
    Ajstar阅读 1,03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