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会:
1.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经典故事
无为而治的贤相曹参
曹参很有才能,且又善于谋略,尤其深谙黄老学说。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战乱初定,人心思平,他就认识到不能以繁政扰民,让人民休养生息,于是他请来一位高人盖公,曹参仰仗盖公的黄老之术治理齐国,结果使齐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一派升平景象。曹参也被誉为“贤相”。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去看他,并问将来谁可接替他的位置。萧何没明说,只说:“还有谁比陛下了解臣子呢?”
汉惠帝问:“曹参如何?”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两个原是好朋友,但后来曹参立有很多战功,他的地位却比不上萧何,两人从此就不那么好了。但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萧何就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很好。有曹参接任,我死也安心了。”
就这样,曹参当了汉朝的相国。
但是,曹参当了相国后,却不见他有大动作,每天就是饮酒吃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明眼人知道,他这是沿用清静无为的老一套——继续沿袭萧何在世时所制定的政策,不予改变。汉惠帝有些奇怪,问他:“你为何如此?”
曹参说:“皇上跟高祖谁比较圣明?”
惠帝说:“我怎敢跟先帝比?”
曹参又问:“我跟萧何谁贤能?”
惠帝说:“你俩挺像,但你似乎不如他。”
曹参接着说:“陛下说得对。且高祖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白、完备了,陛下垂拱而治,参等坚守岗位,遵守他们的法度而不违背,不是很对么?”
因为曹参的无为而治,时人歌颂曰:“萧何为法,顜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是人心所向,不需要他大动作,有所作为,所以他顺道而行,低调做人治政,沿袭前人科学的施政手段,清静无为而天下自治,他因此得到人们的好评。
感悟:如果先前的足够好,顺应保持最是完美,不要为了凸显自己而让别人做出任何改变。沿袭祖先传承的上等智慧,这将少走很多弯路。樊登讲:先模仿再创新。一味的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顺应自然规律顺天而为。
摘抄——《道德经》
2.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老子教杨子和光同尘
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叫杨子。
此人气宇轩昂,言行举止透出不凡气质,备受关注,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感觉总被人高高地供在上面,不能和别人融合在一起。比如,他到客栈去,人们看见他就恭敬地站起,表示欢迎。老板把他奉为上宾。很快,客栈又被围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这位思想家不凡的风采。
杨子为此十分苦恼,但又不知该怎么做,他想:我并没刻意表现和炫耀啊,怎么这么引人关注呢?他决定去拜访老子,希望得到他的教诲。
当时,老子正要到秦国讲学,杨子听说了,就在老子的必经之地——大梁等他。老子刚到大梁,远远就看见了杨子。还没等他开口说话,老子就仰天叹息:“以前我还很看好你,认为你前途无量,必将有一番作为。可是,现在看来,我错了。”
杨子一听,愣在了那里,不知说什么好。而老子也没接见他。
杨子百思不得其解,他每天苦思冥想,还是不明白老子的话。因此,过了一段时间,他决定再次去拜访老子。
见到老子,他诚恳地说:“多谢您的指点,只是我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足?还望您指点迷津!”
老子回答道:“君子的德才并不表露在外,相反,真正的君子看上去还有些愚蠢。而你呢?面带骄傲之色,只是你不自觉而已。一个人有了派头就会冥顽不灵,欲念横生。快舍弃这些吧,让自己再笨一些,平凡一些,结果定会不同。”
杨子细想,觉得很有道理,高兴地说:“多谢教诲,我一定牢记、遵守。”
从此,杨子自觉地收敛骄傲之气,不露锋芒,不再昂首挺胸,不再有气宇轩昂的样子。相反,他心平气和,谦卑低调。在许多场合,他故意降低身份,主动说自己的“糗事”。渐渐地,人们觉得他盛名之下其实不副,也就不高看抬举他了,他们终于看到这个众人崇拜的人,原来也会犯错误,也有不如意。所以,当杨子再去客栈时,人们便毫无顾忌地和他争抢座位,开玩笑,对他既尊敬又亲近了。
“锉锐解纷,和光同尘”。经过老子的点拨,杨子提高了自觉和自知,懂得低调收敛,谦卑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示人以骄傲,不露锋芒,没有让人难以亲近的高高在上之感,真正做到了亲切平和,隐于闹市,和光同尘,与大家打成一片。既融洽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不再有受人关注的烦恼和盛名之累。
这是真正的修养,也是真正的智慧?
感悟:原来如此!恍然大悟!难怪翟哥,程哥那么亲民,大家都那么喜欢他们呢。觉得一点架子都没有,把每一个人都看的很重。军哥也是,总是当着众人面提济南,我跑的好,他跟不住了。暖心真是无处不在,人品体现在各种细节,而收买人心却真的就是细节中的几句话而已。原来简单的事却能发挥着无穷的力量
今日改进:吃饭要照顾人,给客人加菜,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