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的宝宝在想啥?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抱怨,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都是天使宝宝,为什么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是一个“熊孩子”。相信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有过类似的烦恼。“熊孩子”之所以“熊”,那是因为我们用了成年人的标准去打分,甚至这个标准都不是成年人通用的,而是我们自身强加给宝宝的。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一岁的宝宝究竟在想些什么。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婴儿从出生到成年,先后要经历6个主要的发展阶段。①0-1岁;②1岁左右;③1-3岁左右;④3-6岁;⑤7-12岁;⑥13-18岁。我们今天不讨论如此划分是否科学,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以上各个重要的阶段跨度期间,如果不能很好的衔接和转折,儿童的发展必然会出大的问题。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三岁以前的孩子多有任性、发脾气、不愿上幼儿园、胆小、多动等问题;六七岁的孩子常见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但学习成绩还能凑合;但是到了十一二岁学习就开始很吃力了,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和逃学问题;随后的青春期又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除了学习问题外,又有与父母的关系,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等问题。以上种种,综合起来考虑就会得出,孩子如果在某一个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将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养成习惯就会积重难返。
因此,我们就要从源头开始抓起。我们首先要走进新生儿的世界,去了解1岁的小宝宝在想什么。
1岁的孩子刚刚从一无所知发展到开始探究世界。从原先的一动不动到摇头晃脑再到翻身滚爬独自站立。身体行为的发展让他开始觉得可以融入世界,甚至是开始掌控世界。
1岁的孩子最重要的心理当然还是信任的稳固。新生儿从刚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一年,他的“朋友圈”还是那么寥寥几人,尤其是母亲的陪伴,是他最大的信任。1岁以前,宝宝对父母的需求很旺盛,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见到你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抱抱我”。但随着1岁以后,你会渐渐发现,他不那么喜欢抱了,当然不是不需要了,在他想得到安慰的时候,拥抱依然是最好的方式。但1岁以后,他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小想法,随着模仿能力的增强,更多的时候他脑子里想的是“放下我”,然后像你一样去认知这个世界。这看似小小的转变,却比的上从猿到人的直立行走般进化。
1岁的孩子是注意力,语言、动作协调能力,以及记忆力发展的飞速期。此时的他喜欢爬来爬去,又喜欢摇摇晃晃的走两步,每天乐此不疲的咿咿呀呀,他会到处“扔”东西,其实所谓的扔,对于他来说,是他自己放的方式。他探究事物的方式会渐渐的由嘴转向手,从前的“吃纸”会发展为撕纸条;他会把自己的小玩具到处“藏”起来,就像成年人藏一些自己的小玩意。有时候甚至你都忘记了他曾经放什么东西在哪里,但是他还会记得。
1岁也是逐渐由温顺期向第一个幼儿叛逆期过渡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稍有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但你却经常是一头雾水。其实他只是在想,为什么我说了的这么明白你还不明白,为什么你一说我就明白。哈哈,你一定在笑我,心想你这么说等于没说。事实上,我见过很多这个月龄很吵很闹的小孩,但在我陪同时他们却玩的很开心,而且我自己的小孩在这个月龄的时候也几乎很少有这种情况。因为我能“看穿”他的小心思。
1岁的孩子看似能听懂不少语言。所以我看到不少家长试图和1岁的孩子讲道理,想要说服孩子什么样的举止才是合宜的,才能让他人接受。什么样的行为是禁止的,甚至在他犯错是一顿暴揍,企图用这样的方式让他“长点记性”,但对于1岁的孩子,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分析因果的能力,所以任凭家长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无法理解。别说为什么挨打,甚至连挨打本身,也是过眼云烟。
1岁的孩子世界很小,也很大。大到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小到那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他不想换尿布的时候其实只是想先把手上的玩具多玩一会;他不想睡觉的时候只是觉得还没到睡觉的时候,因为他并不理解晚上几点要睡觉,而且他也从来不懂睡觉总共需几步;他坐在儿童餐椅上吃饭时会对你大喊,因为他也想吃你的那一份;他还想用你的餐具等等。
1岁的孩子很小,但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而不是你牵出去的宠物。你既不能以成年人或是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他,也不能坐等他自生自灭的发展,而是应该伴随着他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陪他一路前行。
正如那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如何陪伴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