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家凰老师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到美国的一批华人之一。她亲身体验、亲眼目睹、亲耳倾听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旅美留美居美经历,写成了这本《你好,休斯顿》大作。
翻开季家凰老师的履历,很难想象她在最早到美国时候那么艰辛。美国的风土人情自然不同,大部分景点是免费的,而汽油价格由各地自己定义,作者感觉自己到了休斯顿就是因为看见加油站的价格特别低。
一本书之内分为磨合,融合发展三大部分,而磨合分为求学,生活和教育三个小篇章。从她一下飞机,她就称自己是幸运的,是不是这样呢。是的。她刚到学校就有了工作,一份校内工作,国际学生办公室,搞计算机。而其他的中国学生有的还在比哪里的餐馆多,这样就去哪边,好能更容易找到工作。之后家属来美等各个事情上,我们都可能感到,作者比较幸运。然而,真正的把这本书看完,这种远行和遭遇,我们能光光用幸运两个字概括吗?
季老师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描绘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美国出来,而不是什么俏皮的总结,比如“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她说短短十七个字怎么可能总结?她那个时候正好听说了《北京人在纽约》,发出的感慨是,苦,简单的体力上的苦还不算苦,身心上的苦才是苦。
有什么呢?第一看不见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以致于,她在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妈妈的时候离开了孩子,等在美国再次见到孩子,孩子已经懂事得在见她之前拼命吃饭,省的见面妈妈见孩子瘦了伤心。这么懂事得孩子,不能陪伴左右,如果当时有办法,作者是不可能放手给别人的。当然,有人说,他们过来是幸运的,对,捡了个小便宜,但是太平洋宽阔无情,任你两情相悦,母子心通,也让你忍痛割爱,和睦路迢迢。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文化的鸿沟难于弥合,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专门讲这文化的差异,比如专门论述,美国有教会邀请人去滑雪,中国少见。美国的景点,能源怎么运营,美国的保险如何。但是,这些鸿沟的的确确发生在方方面面,难于弥合。比如,科罗拉多滑雪中的冰球比赛,是作者硬上的,硬上的结果就是受伤导致失去记忆。而美国人是不可能硬上的,在美国待久了也不可能。比如做客新泽西和棒球场,所有的简短篇幅之中,都有着中美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中美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要求美方考虑中国文化的所有细节,也不可能要求中国人在各方面迅速适应美方文化。这种还会持续,至于带来多大阵痛,还是要看每一个人的不同。
除了林林总总的苦,旅美华人时刻关注着中国,香港回归,姚明,中文学校等等,他们做了很多关注中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