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颇有感慨,标题党们为了吸引眼球,名字叫做《清华大学教授强烈建议千万别让孩子太优秀》我虽然没有孩子,目前也没有在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但文章中的几个观点个人觉得还是挺认同。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的是教育引导孩子转向爱、善良和智慧;第二部分介绍的就是教育,就像养花,不能太着急;第三部分:摒弃浮躁、功力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第四部分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个人认为,文章说的挺有道理,但看了一下文章下面的评论,真的是啼笑皆非,评论里一水的反对的声音,有评论吃不到葡萄酒说葡萄酸的、有评论千万不要让你加孩子太优秀,这样我家孩子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的、有评论不让孩子优秀干嘛教他,感觉现在的教育真的如作者所说,家长和孩子都被洗脑了一半,孩子都是拼了命的学习,时间没有一分分给心智的成长,道德修养。可悲呀!
看过文章这几点之后我也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这几点的看法: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教育引导孩子转向爱、善良和智慧,而不要仅仅局限在分数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分数只能代表着一时的成绩,我们小时候上学的口头蝉永远都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以至于很多不要今天看到哪个校门口上写着“热烈庆祝某某,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一定能成才。学生成才的路径没有确定和指向性。 但爱、善良和智慧确实他们成才路上的原始标配。
第二部分介绍的就是教育,就像养花,不能太着急;很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着急,例如我身边的一个同事孩子6个月左右一直整天在说为什么我家孩子不会座呢?别人的孩子这个年龄都会座了呀?孩子会座了又开始担心我孩子怎么没有别人长的高呀?我孩子比别人家孩子瘦呀?现在孩子才刚刚1岁左右,看到小区别的孩子差不多会说话会走路了,开始回去抱怨,我们家娃怎么还不会走路,怎么就那么笨呢,笨死了,我们家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有时候面对他这样的问题我都有点苦笑不得,面对这样一个焦急的家长,我很难想象如果这个孩子上学后,将是怎样的场面。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甚至是老师,面对后进的学生总是抱怨:“学习差的,跟不上了”;有的家长见学生作文不行,给学生买书读,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见效,于是急躁:时下的各类特长培训班很“火”,有些家长不问孩子有无兴趣,就送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着急了:“怎么还是没效果啊?”其实,孩子们由于先天条件、后天积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每个人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在学习中的步伐自然不会统一。其实,孩子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决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急于求成,必训遵循还在的成长规律,万万急不得!教育真的就要静静等待,就像我们养花,揠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部分:摒弃浮躁、功力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对于这点我感触颇深,因为本身是学幼儿教育专业的,曾经在一线幼儿园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做教育培训工作,深入过十几个省几百所幼儿园去分享过,上到省级示范幼儿园,下到乡村幼儿园。很多时候我们分享给幼儿园,要放弃我们旧的观念,幼儿园不是为了仅仅让孩子认识多少字,会做几个算术题那么简单,更不要让孩子去写字,因为那些根本不符合孩子发展的规律,那也是揠苗助长的表现。得到特别多园长的反馈是,我们本身作为教育者也知道,但是家长不这么认为,例如小班,有家长竟然说我们孩子上了半年学连1+1=2都不认识,在学校你们天天都学的是什么呀?如果这样我还不如让孩子在家玩呢!学习琴棋书画本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很多家长却把他当成炫耀的工具。
文章最后的观点是: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挪威的森林》林少华先生,曾记录下这样的一段生活片段:“某日早上,我悲哀的发现,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的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熏得蔫头耷脑。”问只原因,大弟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我想林少华的大弟应该不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爱书之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即使生活凡常,也往往能把日子过得妙趣横生。而一个不爱看书的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生,生活是没有情趣的,给他繁花百朵,也终究敌不过一瓶百草枯。
最后,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而不仅仅称为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要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家长要对孩子一生负起责任,那就要想明白你培养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反过来说,心态很好,充满自信的孩子,也一定会成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也一定能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