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能溶栓的激酶,尿激酶、蚓激酶和纳豆激酶三者之间有何区别?



昨天,11月20日,是第十个中国心梗救治日。


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以挽救濒死的心肌,不让梗死灶扩大而危及生命。


就恢复心肌血液供应而言,其关键的治疗措施,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二是溶栓。再不济者则行搭桥手术。


其中,溶栓治疗所用到的常用药物之一便是和纳豆激酶“同根同源”的尿激酶,今天我们且来聊聊尿激酶、纳豆激酶以及蚓激酶三者之间的区别。


在血管中植入支架以使血管再通便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种  |动图来源:网络


人体除了宏观的诸如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八大构成系统外,还有免疫、凝血等相对微观但同样也十分重要的调节系统。


为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接下来所要分享的内容,我们先从凝血这个调节系统讲起。


常言道,人在江湖飘,那能不挨刀。


人体血管总长约960000公里,这么长且有粗有细的血管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微小血管破裂的概率远大于中小血管。



为了不至于一个牙龈出血或手指头只是被带刺的玫瑰刺了一下便流血不止,甚至一命呜呼。


人类或者说大多数生命体都进化出了一套凝血系统。


这个系统由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三大成分组成,如果套用消防体系的话,这三者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警报器、消防员和灭火器。


凝血酶原和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之间的关系,则可以理解为穿上消防服或进入工作状态前后的消防员以及拔掉安全栓前后的灭火器。



体表或体内一旦有血管破损,作为警报器的凝血因子便会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将警情传递给身为消防员的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在警情的刺激下化身为凝血酶进入工作状态。凝血酶的主要工作就是拔掉纤维蛋白原上的“原”这个安全栓。只有拔掉安全栓,纤维蛋白才能滋滋的灭火。


当然,这里所谓的灭火实指纤维蛋白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网状,将白细胞、红细胞等血细胞包裹在一起后,构成一个被称为血栓的血凝块。


这个类似抗洪沙袋的血凝块可以封堵血管破损处,进而成功止血。


凝血系统工作示意简图  | 图片来源:自制


世有卧龙,必有凤雏。


正常情况下,血管损伤后所形成的血栓在完成止血使命后要被溶解掉,不然会影响血管的畅通。


为此,人体又进化出了一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下简称纤溶系统)。这套系统的职责就是及时将完成使命的血栓“嘎”掉。


相对而言,纤溶系统比较简单,主要由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溶酶原两大成分构成。



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产生。当然,也有部分来自肾脏组织)。


当血栓完成止血使命后,纤溶酶原激活剂便会上岗。它的工作职责是将处于沉睡状态中的纤溶酶原激活成干劲十足的纤溶酶。


纤溶酶,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溶解纤维蛋白也就是血栓主体结构的一种酶,这种酶更确切的名称是丝氨酸蛋白酶(请记住这个名称)。


梳理完这些,我们切入正题,首先说说尿激酶。


 纤溶系统工作示意简图  | 图片来源:自制


通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的,这种动态平衡确保了止血和血管通畅两不误。


可当平衡被打破。


比如人到中年这也高那也高又或者动脉硬化继而血管内皮受损。前者会使凝血功能亢进,后者则使纤溶系统因纤溶酶原激活剂分泌不足而功能下降。


结果无疑就是血栓得不到及时的溶解,过大的血栓甚至完成堵塞而引发中风、心梗等心血管重症疾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借助外力强行溶栓就成了当务之急。


尿激酶便是人类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于健康人尿并提取自健康人尿的一种溶栓制剂。


它的作用就是以外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身份,拼命激活人体血液中的纤溶酶原——嗯,是的,听着有点竭泽而渔的感觉。


其实,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中药有个能活血化瘀的人中白,作为健康人尿自然沉淀的固体物,我想其中应该就含有尿激酶  | 图片来源:自制


作为外来户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通常会因为缺乏或难以融入血液系统自带的精准调控体系。


在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的同时,还会一并将凝血系统中的纤维蛋白原也溶解掉。


其结果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也就是说这处血管虽然通了,另外一处血管却可能因为凝血系统被破坏而出血不止,严重如颅内出血同样也致命。


也正因此,尿激酶仅作为中风、心梗的急救用药,其使用窗口期只有短短的6个小时。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副作用再大也得征召入血。但尿激酶和改良版的阿替普酶、奈替普酶一样,仅仅只能作为急救用药,而不能用于未完全堵塞血管以及过了急救期还残留在血管中的血栓的溶解  |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我们来看看纳豆激酶。


发现于纳豆粘丝中的纳豆激酶,后经研究发现它和纤溶酶一样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序列,且作为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它还更“钟情”于纤维蛋白。


在有点啰嗦的上文中,我已经交待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主体物质,只存在于血栓之中。


所以,纳豆激酶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不会破坏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也就是不会破坏凝血系统,因而具有高度安全性,这是它与尿激酶最大、最根本的区别!


正是这份心无旁骛的高度安全性,使得纳豆激酶能够高效地溶解血栓,在应用场景上也完全不同于尿激酶。


这句话你也可以理解为中风、心梗以及肺栓塞的急救前和急救后都可以放心使用纳豆激酶进行安全溶栓以及防栓。


因为作用机制及作用环节的不同,尿激酶和纳豆激酶又分别被称为间接溶栓和直接溶栓制剂。


对于这两种制剂,亲爱的读者朋友可以通过下图再来深刻地领会一下。


 间接溶栓尿激酶和直接溶栓纳豆激酶作用机制示意图  | 图片来源:自制

说完尿激酶和纳豆激酶,自然就轮到蚓激酶了。


蚓激酶是从俗称红蚯蚓的赤子爱胜蚓中提取、分离而得的一种酶复合物。作为一种酶复合物,蚓激酶兼具直接和间接溶栓作用。


相比尿激酶,蚓激酶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而不限定于中风、心梗的急救使用,也正因此,临床医生曾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和期待。


但实际应用效果却差强人意,加之动物蛋白所不可避免的诸如头痛、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使其很快就被冷落。


 这是蚓激酶每况愈下的市场占比图,具体来源已无法考证,有知道出处的不妨告诉我  | 图片来源:网络

蚓激酶提取自红蚯蚓,蚯蚓在中药药材里又被称为地龙。


于是乎,在作为药物的蚓激酶渐渐没落后,地龙蛋白又开始在食品、保健品界中寻找存在感。


地龙蛋白说白了就是蚯蚓经清洗、烘干、研磨后所获得的粉状物(和纳豆冻干粉有点异曲同工),其成分比作为复合蛋白酶的蚓激酶还要复杂、多样。


至于溶栓作用我们不妨通过下列视频一起来“领略”一下。


 人工血栓体外溶解对比实验是判断溶栓制剂能否溶栓及溶栓能力大小的一种简单、直观且科学的实验方法  | 视频来源:日生研

总而言之,尿激酶适用于中风、心梗的急救。在急救期之外,能够安全、高效溶栓的目前只有纳豆激酶。


且还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豆激酶。


至于蚓激酶尤其是地龙蛋白类的产品,其适用人群和应用场景应该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


这就是三个激酶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