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运动,在中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最早的拔河源自春秋时期的军事。
《墨子·鲁问》记载:春秋时期,楚、越两国的水军交战,鲁国的工匠公输班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并用之打败了敌军。
钩强,也作“钩拒”,主要是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当敌船前进时就阻挡它,当敌船后退时就钩住它。
此后,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楚军也经常用这种兵器进行军事训练,在将领的指挥下,士兵分成两组,手挽竹编的篾缆,伴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和呐喊,奋力钩拉牵拖,这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时称“钩拒之戏”。
它摸拟水军舟师作战形式,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并需集体配合,同时用力,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这就奠定了拔河的基本属性,成为中国拔河运动的起源,后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并演变成一种扶正黜邪、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
唐朝时,“牵钩之戏”已命名为“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