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一次与朋友聚会,她向我推荐一部英剧《极品基老伴》。
这是一部迷你剧,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在同居五十年后,仍然不敢向家人出柜。每日里吵吵闹闹过日子,来来往往的朋友性格上也多少有点问题——简而言之,这部剧里的人都不太正常。
当年我只图看了高兴,并没多想。直到今天看到一篇影评,我才意识到:这部剧的野心很大,它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搞笑。它讲的,是边缘型人格的生活、挣扎与成长。
弗雷德和斯图尔特已经白发苍苍,还要告诉自己的妈妈,对方不过是自己的“室友”,生活在阴暗的房子里,窗帘都不敢拉。
小维长得不漂亮、身材又不好,年龄一大把还在寻爱。一边四处勾勾搭搭、一边又整天担心自己会被人强奸。
佩内洛普患有老年痴呆症,稀里糊涂常常语出惊人。
梅森整日照顾佩内洛普,本身常常被别人忽略。
还有年轻的小伙子艾什,父母都是杀人犯,自己的工作感情都不顺。
但这群不正常的人,最终却相亲相爱,互为救赎。
这部剧讲的,是一群边缘化人格的故事。但说真的,这不过是我们社会现象的夸张罢了。在我们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哪有人是真正的中心,谁又没点边缘化的小怪癖呢?
我有个朋友豆子,我俩的相识称得上传奇:在共同的朋友家相遇,不知怎地,就谈到了我在通常情况下,不足为外人道的一点小怪癖,惊喜地发觉居然是同好哎!
并且有一种,当变态遇到更变态的人、充满崇拜之情的即视感。
于是我俩狂聊三个小时,把我们共同的朋友晾在了一边。
三年后,我俩已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然而当我邀请她来我家留宿时,那才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她得拿着照片认我。
我哥嫂训我太过轻信,只见过一面的人也敢往家领。
我妈则笑称我俩是臭味相投,两个都不太正常的。
的确,我们最初的相交,并不是以大众化的模式。我们最初的聊天内容,也并不是社会普遍会聊的话题。
但他们又怎么能够体会那种一种如故、知音难寻的兴奋?一想到能够见面不受限制地聊天,满心的喜悦无法压抑。这是日常与人的交流中,难以达到的程度。
如今我们的交情已有十年,因为地域的关系,见了大概不足十面,平时的联系也并不非常多,但情感依然——所谓倾盖如故,也不过如此了。
在电影《人工智能》里,主人公小男孩渴求母爱,一直相信自己是妈妈最爱的孩子。然而当他在工厂里,看到流水线上一串串的自己时,他崩溃了。
这就是正常社会与机器社会的不同之处: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独一无二的。
既然人与人都完全不同,必然也就有其独特的兴趣爱好,这些爱好也必定会出现各不相容的状况,而这世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显得多姿多彩。
同一件事,你说东、他说西。
同一个人,你爱之入骨、他恨之入骨。
你毕生厌恶葱花和香菜,他喝个孟婆汤都必须得加上。
表面看来,你们个个都挺人模狗样,深挖起来,你们可能都是对方眼里的变态,在对方的圈子里都属于边缘化人格,但那又有什么不可以?
就让你正常的部分,在正常的社会里一本正经地社交好了。
把你怪异的地方,留给真正与你相容的人。
一本正经地社交不过生存,当变态遇到变态、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之后,这才称得上生活、才是活着最美妙的地方啊!
就连在《极品基老伴》里这些与整个社会大环境都不容的人,都能够自成一团,其乐融融,你那点小怪癖,找到同好又有什么难的?
当变态遇到变态,这世界才真正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