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万里无云,这次带着娃一起出去逛了一次天坛。
天坛,我们从南门进的。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台是个四面朝天的观景台。
上面是个硕大的圆形台,从圆心石开始辐射,围成了扇形的九宫格,每个扇形的九宫格再外扩为九层,一共九九八十一个扇形。
那个圆心石也比较有意思,跟圆凳子的平面那么大,不过是凸出来的半圆形球体。很多游客站在上面,尝试一下,听说可以听见自己的回声。
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石上发声说话,会从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回音,仿佛是要唤起人们意识上的一种神秘感觉,使人的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声响幻境中。
据资料查看,这是因为圜丘坛天心石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砌有三重石栏,石坛以外设了两道逆墙。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逆墙受阻以后,就同时从四周向圆心石折射回来。
由于圜丘坛半径再折回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原音与回音,而且因为回声是从四面传来,声波震动较大,所以听起来既十分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
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在天坛里面转,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是,感觉自己穿越时空了,双手触摸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上百年的物件,印象最深的尤其是脚下的地砖,坑坑洼洼的,走路时真的要小心,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摔倒。
这些地砖是古建筑群的一部分,是古人建造,一直沿用至今,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日晒,数以万计的人脚踩其上。磨出了最本真的模样。
顺着南北中轴线再往北走,就是皇穹宇了。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穹宇”。
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这个景点,我没拍图,大娃一直拿着我的手机,跟她同学一阵乱拍。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祈年殿了。
关于祈年殿,可以说,让人看到它的第一眼开始,就会令人不由自由地心潮澎湃,真的是宏伟、壮观、大气、美观、高雅,充满了华夏文明、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
不管我从哪个角度去拍,都是视觉盛宴,美的享受啊!看到它,我就能感受到帝王世家的隆重仪式感。
祈年殿的大殿很大,查资料是面积460平方米。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
祈年殿,顾名思义,就是身为九五至尊的帝王在这里行祭祀大典,向上天祈祷,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寓意。祈求在这恒久的时空里保佑人们能够生生不息,这正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真实写照。
看着祈年殿这么复杂的结构设计,真的挺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尚不发达的古代,没有起重机,没有精密的电子设备,全靠人的一双手,他们是怎么建造出来这么雄伟复杂的建筑啊,古人真的是太聪明,太能干了。
逛完了,游客就可以经过东西两侧的林荫大道,去到东门或者西门回去。
这个林荫大道真的好长,从南北轴上出发,走路需要走半个小时才能走到东西门。两侧的槐树,高大挺拔,绿意盎然,林木葱茏,把中间的马路都遮挡住了,形成了一个硕大的天然伞。
大树下的草地也被绿化工人打扫的特别干净整洁,园子里还有不知名字的鸟儿在草地上觅食。
途中,我们竟然还见到了小松鼠,在飞快跑来跑去,爬树。
瞬间感觉,这是好舒适的一个园子,身心愉悦啊…
娃们很开心,我也收获满满!下次有机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