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默了然
第一次从Tina口中听到“巨鹿路”时,感觉这条路名好俗气, 头脑中绝对没法把它与小资文艺对上号。
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后,才明白它犹如张爱玲般,听着名字实在想象不出,叫这种名字的人能写出什么好作品来,看了作品后,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以名取人”的错误。
巨鹿路原名巨籁达路(Rue Ratard),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当时属于越界筑路性质,以法国驻沪领事巨籁达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钜鹿路,直到1966年才正式更名为巨鹿路。
它是一条富有小资情调又不乏生活气息的小路,很文艺,又很市井。在上海,如此这般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并存的马路,并不多见。
这条全长不过两千多米的小马路,名人多,掌故多,有历史有故事的老洋房老别墅也多。
Tina自小就居住在这条马路上,对它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有次饭后带着我散步,指着两旁的一幢幢建筑,对我如数家珍,犹如一个称职的导游。
巨鹿路沿路传统上为住宅区,坐落于常熟路、富民路之间的景华新村,是影星黄奕出生成长的地方。民国26年(1937年),地产大亨周湘云在自己的周家花园内划出南面一部分建造住宅,因风景秀丽,故名“景华”。Tina八卦说,地产大亨的后代如今生活很是窘迫,并感慨真是富不过三代。
许多老建筑被改建成了企事业机构,原先的刘吉生住宅,今为上海作家协会,著名的《萌芽》和《收获》杂志社,就在大院里面。每次路过作协门口,我心中总会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文学神圣感,Tina说她早已见惯不惯;还有老年报社、路灯管理处的办公处所,说起来也都是满满的历史。
更多的建筑则随着商业潮流,转身为逼格颇高的特色小店,和时尚又优雅的西餐厅、咖啡馆。
上海有名的小清新圣地——渡口书店就在路段西侧,小小的庭院,玻璃门上贴着标志性的林青霞海报,已微微褪色。Tina说,上下班路过时,经常会看到文青们聚集在店里,举办着各类文艺活动。
作协门口的玛赫咖啡,店堂挺大,平时顾客不多,可以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安安静静地看一下午书。咖啡馆二楼是作家书店,开门比较晚,人更是稀少。
跟Tina走散后的那段日子,我经常独自去渡口和玛赫,一坐就是一下午。
以前一直不明白,一个外表看上去那么富有艺术气息的人,骨子里怎么会如此势利和现实。逛多了巨鹿路后,渐渐明白,文艺和势利其实并不矛盾。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这一条文艺又市井的马路,孕育出Tina这样貌似冲突,实质融为一体的两重性格,也是自然。
下班后,去朋友推荐的型人坊做头发,经过了这条路,内心还是起了微澜。
由于朋友的事先介绍,穿着时尚的帅哥发型师接待很热情。而我,从进门坐下到离开的3个多小时,除了保持礼貌的微笑之外,没说几句话。
熟悉的地方近在咫尺,感触良多。一边做头发,一边低头用手机码字。年轻的发型师很有耐心,好几次轻声提醒我,来,先抬一下下头。我歉然一笑,随即配合,而后,继续低头。
出门时,夜已深,感觉冷飕飕。
思念同习惯一样,是深入骨髓的毒,要慢慢的戒。时间能冲淡一切,千万不能以毒攻毒,不然,最终还是会中毒。
巨鹿路,走过了,也就走过了。他日若偶然想起,再去渡口书店坐坐,也无妨。
《默默读城》其它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