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稻盛和夫的背景在前边的《干法》已经大概介绍了一下,这里就不再累赘了。
稻盛和夫说如果要问我成功的理由,那就是一点,我拥有虽然单纯却非常有力的指针,就是做人的正确准则。这些做人的正确准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接受到的教育,那就是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自私等等。教育是受了,但是多半时候面对生活的嗑嗑盼盼我们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偏离了这些正确的指引。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稻盛和夫把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总结成为两个公式:①人格=性格+哲学②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第一个公式表明,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二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
第二个公式说明,更美好、更幸福的人生结果,取决于三个元素的相乘。注意,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热情与能力是人与生俱来就都拥有的,且都在0以上,而思维方式就是从后天的学习中习得的,数值可以是-100到+100之间。无论你热情和能力如何爆棚,只要思维方式是负的,那么得出来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思维方式的习得是要在不断的学习精进以及现实体验而得没有谁能直接赋予你。很多时候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前人的底层思考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绝大部分是的经验都是经过更广泛、更可靠、更严谨的考验才留存下来的。我们应当时时谨记。
稻盛和夫总结了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原则: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②谦虚戒骄;③天天反省;④活着就要感谢;⑤积善行、思利他;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第一项原则: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从小孟子老人家的就孜孜教诲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需要吃苦的那都称不上是通过努力得来的,稻盛和夫用自己毕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的刻苦努力,多少个日以继夜守在工作岗位上。才换来了他的两个上市公司。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得来的。即便轻易成功了也不能维系下来。
第二项原则:谦虚戒骄
从小孔子也教育我们说做人要谦虚懂礼,他不仅说而已还以身作则“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来,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啊。”按理说孔子对于祭祀相关事宜应该说无所不知才对呀,但是他不敢妄言,不知道的还是谦虚的向旁人问清楚。稻盛和夫先生的这项准则也是一个很好的前人经验呀。
第三项原则:天天反省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我有没有去实践?”懂得怎么反思自己的人,总是不轻易抱怨生活的。他能得到生活的回馈,当然能日益精进,拉大与别人的差距啦!
第四项原则:活着就要感谢
《左转》中就有衔环结草,以报恩德。感恩这个话题亘古留存。我们不可能单身一人活在这世上。我们周围的一切小到一个分子大到整个地球,莫不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它们我们生存不下来。是它们让我们活着,只有活着才能活好。
第五项原则:积善行、思利他
曾经有佛教的长老给稻盛和夫讲过天堂地狱的故事。长老讲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从外观上看,两者甚至一模一样。都是一群人,拿着长长的勺子,围着盛着美味而热烫的食物的大锅。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心的不同。地狱的人都想自己先吃,争先恐后盛起食物,但勺子太长送不到自己嘴中,结果谁都吃不到食物,饿得头晕眼花。天堂里刚好相反,人人都把食物给周围的人吃,结果所有的人都能吃上美味的食物。天堂与地狱只是一念之差,利他则是利己。
第六项原则: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什么叫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呢,我的理解大概是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跳出心理负担,不多愁善感,悲天悯人。那样才能享受生活,发现生活的乐观自在。
稻盛和夫先生说的这些,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耳濡目染,为什么他就成功了,而我们不行呢?是我们能力不行吗?不,刚才说过了能力生而为人都有的;是不够热情吗?不,我们也曾疯狂过;能力热情我们都有!那就是思维方式了,我们曾经一度早早接触古人教训,一度膜拜古人经典。但我们从来没想过把它当一个“六项精进”原则来磨砺心智。稻盛和夫向我们亮出了他的“宝剑”,能不能挥舞它就看读着《活法》的你了。
说一千道一万都只有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