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鉴赏:关于“殇”,戴震在《屈原赋注》中解释为:“殇之义二:男女未及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面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由此可知,国殇指的是为国事而死的人。而本诗是屈原为楚国阵亡将士所写的祭歌。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顷襄王时代,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后来者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秦国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放弃合纵联齐的正确策略,轻信秦国许下的空头诺言,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成为必然。
自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起,秦楚两国便发生多次战争,均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据统计,在屈原生前,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为是战败者,只能暴尸荒野,无人安葬并祭祀这些为国战死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放逐中的屈原创作了《国殇》这一不朽名篇。
《国殇》可分为两节,先是描写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歌颂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不是一两次战役的写照,而是对楚国多年争霸历史的典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