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写这个话题已经很久了,碰巧周末和好朋友在一起聊天又说到这些,于是决定好好写一写,关于人生的后发力。简单说后发力就是和爆发力相反,他可能没有前期的酷炫爆发,但他在后期可以走的更长远。
我读的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综合类大学。刚入学时,一切都觉得不错,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作为艺术生凭借低分,却和那些高于自己200分成绩的同学进入了同一所大学。然而随着和大学里各种优秀的人开始共事,便开始觉出自己与他人差的太远。尽管当年考400分和考600分的人读的是同一所大学,但200分还是可以拉开很大的距离。而随后和中大、暨大的朋友也有过不少接触,更是觉得重点大学与普通本科之间有着特别明显的差距。
虽说很多人都会说分数不能代表一切、重点和普本也不能代表一切。但我觉得这未免有些自我安慰了。分数的确不能代表一切,但起码意味着当年的高分者比低分者更加踏实和努力,也更加能静下心里读书、学习,这是否算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
前期的付出有多少,后期的发力就有多强。
2.
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小学同学G姑娘。作文写的一级棒,看的书又特别多。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在作文里写“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我的老天,我好像是高中的时候才知道这是李白的诗句。所以,可以试想一下,小学六年级就已经读了那么多的诗词,这种前期的积累到后期会形成怎样的发力?
我的朋友听我讲后问我:那她现在怎么样呢?我说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一点都不重要,哪怕她现在当街乞讨,我也知道日后她一定会过的很好。这种好不单是物质上,而是精神上、心理上、人格上,都会好。
有几个朋友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多话题来写。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归功于大学里读的书的功劳,当然我也会经常性地感到写不出东西,话题选好、大纲列出来,但就是写不成一篇完整的好文章。这时候我就知道是因为前期的积累太过匮乏了。
所以,尽管前期,可能你凭借着聪明、记忆力好,就能很轻松地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同学考到差不多的好成绩。但到了后期,你的后发力就会明显不足。
3.
在某个原创的APP上,阅读量高居榜首的永远都是:这3个方法让你提高10倍工作效率、如何用3个月提高英语水平、我如何用一个月都30本书诸如此类。我觉得太急功近利了。真的。
大多数人喜欢的都是眼前。比如我们一同毕业的人,他的薪水是5000块,我的是3500块,那我就会很沮丧。然后发现,同事A每个月都能拿到8000块,而我只有5000块,我还是会沮丧。我觉得这未免有些短时了,一时一地的得失,又能说明什么呢?相差的那几千块又能决定什么呢?谁胜谁负真的不看这些。
和朋友聊天那晚,说起身边一些“轻轻松松就月入百万”的人,尽管他们出入的是最高级的酒店、享用的是最高级的下午茶,但我真的一点都不羡慕。轻松就得到的,不会长久,这是我始终坚信的。所以,如果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比比后发力吧。
其实要坚持对自己有信心,简简单单地努力就好。并且相信,自己可以从容地走到最后。这不是鸡汤,不是说努力就会成功。而是想说,人生前期的得失真的没那么重要,如果积淀后发力,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人生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长,二十几岁,开口闭口都是钱,也没什么意思。
当然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去比较是最好了,但比较似乎又是一个每个人都会去做的事情。所以,那我觉得如果一定要比的话,还是比后发力吧!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到最后,才是赢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