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评析林夕歌词的第四期啦.
当时想做这样一个专题,是因为看到比较少公众号是正儿八经鉴赏歌词的.我就想,这是个机会不是?曾经暗地里立了个志:要鉴赏50首夕爷的作品。没想到立的是个flag,做到三期就感觉有点举步维艰了。因为林夕很多作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各种痴痴爱爱。而对一个远离爱情的单身狗来说,去探讨歌词里表达的爱情,就像一条咸鱼去想象大海是怎么样的。
《于心有愧》是资深粉丝肥力推荐的歌,因为他在K房里唱过。赶脚做多几期这个公众号就成了他的“唱K必点歌单”了。而我采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还记得大三的时候,在一次校园歌手大赛上听到一个男生翻唱这首歌,低沉的颤音震到满地都是鸡皮疙瘩。
“直到在某年某日我能安息于葬礼,仍想你一家可到齐”直到自己死了即将下葬入土,心里还是放不下,这终究是一份怎么样的愧意?
“如果我听歌可眼红 何以待你好偏不懂” 不少人听这首歌听到眼红,大抵是回想到自己过去的爱情了。但事实是,这首歌是献给母亲的,这一点是林夕自己也说过的。只是为了更好卖,才套上爱情的壳。嗯,听着爱情的壳,想起过去的客,倒也相得益彰。
歌词想表达的,是一种崎岖而又晦涩的亲情。对很多人来说,比起爱情,亲情应该是没黑点的,毕竟父母的爱绝大多数都是伟大无私的。但无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的具象总会和我们想象的有落差,比如说,北京的蓝天,就蓝得很苟且。
最近在看日剧《神啊,请给我多一点时间》,里面女主在得了艾滋病之后被同学排挤,在看到母亲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更加感到痛苦与孤独。女主生活在一个缺乏沟通的家庭,她因为母亲出轨而感到家里人都抛弃了她。在她自暴自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顾及母亲的感受,也没有问她母亲:你是不是真的很爱那个男人。
之后女主因为感到人生无望而去自杀了。尽管没事,但她母亲为了维护家庭关系,和她喜欢的男人分手了。一边鼓励女儿大胆追求自己的真爱,一边自己又过得很压抑。女主在家庭关系方面其实挺自私的,正如男主也说过她“过分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会觉得大家关心你是应该的,期待着别人,不被爱就乱发飙”。实际上,不仅是正在读初中的女主,我们对于父母给予的爱也是如此,想得太理所当然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向父母要什么,但我们不知道父母自己想要什么。 “曾听说过你某夜结婚未曾露笑容,实在不敢知道我是元凶”这一句让我更觉得《于心有愧》讲的不是关于爱情的事。想象这么个画面:有个人听说自己的前任在婚礼上并没有笑得很开心,就暗暗想着,是我的错,是我的错,是我没有给她幸福。试问,这是需要何等的意淫能力?而对于父母再婚来说,他们一般都会希望能得到子女的理解的。而歌词中的我,在之前反对母亲追求自己的幸福,让她一直郁郁不乐,这一点让自己心里也很不好受,所以才会深深反思,“大概当初我未懂得顾忌,年少率性害惨你,令人受伤滋味难保更可悲,这心地再善良终生怎去向你说对不起”
世上有一种很悲哀的矛盾,就是我们总是把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却把最差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歌词中的我,对世人抱有博爱慈悲之心,“立志助世人脱贫以为 便伟大到像多么有为”,但他这样的慈悲其实是狭义的,因为他顾及了外人却没顾及真正对他好的人。不仅如此,越是在乎他的人,越是会伤痕累累,“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可带来伤势”。什么救助乞丐,救济饥荒以及贫困人民,做这样的慈善事业当然是一种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把所有爱心都献给外人,却留不下一点耐性和关心给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样的爱心不是显得很讽刺吗?亲人不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归根到底,是因为父母的包容,让我们可以肆无忌惮,也只能在他们面前肆无忌惮。而对他们来说,其实这样是很不公平的。这些道理我们其实都懂,却总是很难保持做到,因为爱是一件需要危机感的事,但父母无私的关怀总是让我们放松警惕。
也正是如此,歌词中的我才会深觉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的可笑,并且对曾经母亲的伤害感到无比的内疚,也至于到死都无法原谅自己:内疚内疚内疚没作为,直到在某年某日我能安息于葬礼,仍想你一家可到齐。
也因此,希望这样一种对亲情的愧意能越来越少。当我们对别人总是爱得惟恐不及,别让最该爱的人等得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