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晴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面对人生的一种豁达的态度。在这首词的开篇两句中,苏轼主要记录的是一个夜晚自己喝醉后回到家敲门没人应的事情。当时他被贬到黄州之后,其实没有什么居住的地方,一开始寓居在定慧院,后来在长江边上临皋亭居住。期间还在相距不足一里地的一片荒芜的地方开垦了出来一片农田,被他唤作“东坡”,这也就是“苏东坡”名字的来历。并在“东坡”旁建了几间茅屋,颇为满意地取名为“雪堂”。
苏轼则讲述自己夜晚在“雪堂”喝醉后回到住处临皋亭门前,此时家童此时已经睡熟,以至于他敲了几次门都没有反应,所以他只好踉踉跄跄地走到江边,去聆听江水的声音。前四句揭示了现实的困境:醒来又醉,神志不清;半夜三更,赶路难行;家童睡去,无人留意;敲门不应,求而不得。这一切都是身在世间的烦恼。然而,苏轼用“倚杖听江声”五个字,瞬间从当下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
不过纵然如此,在聆听江水的过程中,他内心也慢慢变得不平静,所以在下片的前三句中他则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总是怨恨自己身不由己,什么时候自己才能真的摆脱仕途名利的困扰呢?
好在在这个时候他终于想通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半夜里风停浪静,江面如镜,一片平和,此刻便驾着小舟驶向远方的江海。苏轼要趁着现在这良辰美景,乘着小船将自己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无限的山水烟波之中。
其实这时候他已经得到了解脱,既然身不能离开朝廷和仕途的羁绊,那自己的内心却可以乘舟而逝。苏轼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归宿,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寄情江海,从此远离尘嚣,享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这一结尾,不仅是他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更是他内心深处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与决绝,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让人在感叹之余,又生出一份超脱与释然。
特别是整首词的用语非常朴素自然,不用一个偏僻的文字,不用一句复杂的句子,且几乎都是平铺直叙、白描加议论,只要学过语文的几乎都能看得懂,其实,这首词完全以“意”胜,大巧若拙。真是了不起,这么简单的词句达到了那么高的意境,苏轼的文字功底真是让人羡慕!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会经常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中年危机”。人到中年,首先面临的便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老人要照顾,小孩要养育,这是生而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责任与压力,无法逃避,也不能逃离,唯有挺直了脊背努力担起这份重担。如果此时还遇到工作不顺利,比如单位减薪裁员等,从此生活失去经济来源怎么办呢?如此雪上加霜,你又会不会崩溃?
苏轼被贬到我们湖北的黄州,面对“中年危机”的困境,他会怎样去做呢?当然他也会消极,也会迷茫,会想着逃避,甚至想着退隐,可最终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的是在困境中寻得解脱,在平凡中见真章,以一颗豁达之心,笑对人生的风雨沧桑。他的一生因才气而闻名,也因一身才气在中年时遭受不断地打击、排挤、贬谪,身不由己地卷入官场的惊涛骇浪中,在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煎熬中成长,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家。
当下的我们,也摆脱不了柴米油盐和繁琐工作的牵绊,我们每天在不停地奔波和忙碌中,以为平淡的日子会像流水一样永远这么下去,可中年以后的我们依然还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面临着社会巨大变革带来的阵痛,诗和远方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难达到。
其实要想度过“中年危机”的困境也不难,只需每天为自己的心灵留出片刻时间,放下尘世间太多的功名利禄,放下身上太多的责任和重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每天写一篇日记,读一段文字,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地穿梭,不也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一种解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