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绝对是一个有意思的作家,看过他的《黄金时代》之后,便深深喜欢上他……的文字,所以以我的尿性,当然是收罗他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啦!
讲真,相较于小说,我更爱王小波的杂文。针砭时弊,幽默风趣,而这本书,可以说是其作品文风的典型,因为爱极,所以推荐给你。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整本书的内容的话,那么,没有比王小波自己的评价更具说服力了:“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其实若你看过这本书,那么你肯定立马明白,书名只是书中某篇随笔的题目而已。而既然以这一随笔题目命名全书,想来这一篇随笔是相当出彩重要的吧!所以,先分享王小波笔下关于这只猪的两个句子。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不知道你看完这两个句子是什么感觉,我的感受是,能够以小喻大的人生态度,总是值得学习的。而偏巧,王小波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隐射和暗藏玄机。人类喜欢设置生活方式,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动物的。所以一旦出现反抗既定生活方式的人或者物,就会被视为异端非主流。其实这样的想法非常狭隘!是谁规定所有人的人生只能按照一个模板来?换言之,去tm的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王小波的作品为什么长盛不衰的原因。因为他敢说,也会说,所以,即便他已离世,他留下的思想和言论,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也仍是需要我们引以为鉴的。他的作品里,存在一些永恒的主题,譬如爱和美。他在中国文坛上创造了专属于王小波式的独树一帜,而这份“特立独行”恰似一束温暖的光,能够轻而易举地穿越时空,抵达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考,也丰富他们的思想。
当然,读王小波又与读冯唐不同。虽然这两个男人都非常有趣,但是,王小波的笔触会更加犀利一些,而冯叔的笔调则相对俏皮。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王小波像是铁卷丹青,而冯唐是山水泼墨写意。王小波希望自在自由活得清醒,冯唐却更偏爱难得糊涂。如果说王小波的幽默带着黑色的冷意,那么冯唐的诙谐就更像是段子手不经意间的抖机灵。反正各有千秋,我都喜欢。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除了那只特别的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是王小波评论张爱玲那一篇随笔了。讲真,看自己喜欢的作家甲评论自己喜欢的作家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尤其是,评论中贬损多于褒奖的时候,颇有文人相轻式的“华山论剑”感,但奇怪的是,男神在批评女神的时候,我竟然找不到为女神辩驳的理由,所以只得闭口。
随笔标题为《论张爱玲:关于幽闭型小说》。通篇都是金句,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随便摘几句,与君共赏:
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
现在的年轻人去过这种生活,一天也熬不下来。但是传统社会里的女人都得这么熬。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张爱玲对这种生活了解得很透,小说写得很地道。但说句良心话,我不喜欢。
我总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理由很简单: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件事,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也有些人烦到一定程度就不烦了——他也“熬成婆”了。
是不是相当惊艳?
因为是借用朋友的电脑,所以不好霸占太久,书中余下的王小波金句就留待感兴趣的小伙伴去自寻了。
我还在华东,祝好,还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