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有过这样一期辩题:
——频繁被“渣”,是不是我的问题?
里面有一个观点印象很深。
黄执中说:这世界上有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叫“受害者的自我谴责”——在遇到一件糟糕事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一定是有人出了问题,而作为受害者,只要你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就一定找得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应该把遇见的糟糕事,作为自己“有问题”的证据,从而进行漫长的自我检讨和自我谴责?
······
读完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个小时》,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又一次加深了。
小说讲的也是一段遇人不淑、真情错付的故事。
42岁的C太太在赌场遇见了一个疯狂的年轻人,对他输光了所有钱的落魄样子产生了怜悯之心——电光石火间,她一头栽进自己的爱情,不仅给了男人钱,还和他发生了一夜情,并试着劝他走回正途。这个早就已婚生子的中年女人,那一刻彻彻底底沦陷了,她把伦理道德、社会身份抛诸脑后,在爱情的制高点上充当起“天使”的角色,企图感化并拯救这个陷入赌场炼狱中的“魔鬼”男人。
结局在意料之中,C太太被渣男欺骗羞辱,还被亲人目睹了这一段荒唐行径,不得不离开所处的城市逃去乡间——此后20多年里,她一直郁郁寡欢,为自己生命里这段不忠不洁的荒唐经历而羞愧,也为自己的愚蠢而悔恨。
直到遇见小说的作者,向他讲述这一切。
······
故事很短,从发生到结束,只占据了C太太67年生命中的24个小时;
故事很长,C太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去原谅,去释怀,去遗忘。
故事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但读完,却让人心潮澎湃。难怪高尔基称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说他是每个女人心中的苏格拉底。
小说里对于爱情的萌生、沸腾、幻想和跌落,每一阶段都有特别生动的内心描写,细腻又真实——让你一边感慨C太太的荒唐,一边又默默理解她,因为在真实生活里,每个女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冲动。
······
这场天使对于魔鬼的徒劳拯救,是悲剧;
但更让我难过的,是作为受害者的C太太,后面20年里给自己的心灵戴上的沉重枷锁,她的后半生,都在为自己这24小时忏悔赎罪。
三点读后感:
1.每一种情绪和欲望,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无论那是否符合所谓的身份地位和伦理道德,意念的存在本身,都不应该被鄙视和谴责。
因为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是一条通向真实自我的道路,所谓的“坏”想法,其实是在向我们传递信息,传达我们真实的诉求。
我们要做的,不是无视或者强行压制欲望,而是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和机会,来解决背后的问题,从而避免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
2.不要把希望和幸福,过多地寄托在对于他人的想象中。
现实中没有“浪子回头”的童话,江山易改人难改,一个人的本性,决定了他大概率会选择他曾经选择的。
一段长久的感情,可以始于激情,但一定也忠于人品——故事里C太太爱上的男人是赌徒、是小偷,短暂的帮助只能获得短暂的感恩,换不来彻头彻尾的人性救赎,失望是必然。做着天使拯救魔鬼的梦,一味陷入自我感动,无异于把自己的未来,也投入了深不可测的赌桌轮盘中。
操盘手是对方,决策权在对方,故逢赌必输。
3.对自己好一点,真心付出过,就不必说抱歉。
如果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表达的是“手段”,那么第三点,我想表达的是“态度”——关于茨威格这个故事,究竟应该怎样解读。
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那些不堪回首的过错?那些被错付的感情和时间,是否就是生命的浪费和耻辱,我们又是否该因此而感到抱歉?
......
从故事里的C太太,到生活里太多遇人不淑的例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勇敢而真诚地去爱也变成了一种罪过,甚至严重到,悲剧发生后大家不斥责欺骗者,反斥责被骗者?
永远不要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无论物质或感情,所有真心实意给出的,都值得被尊重、被肯定。只要我顺从我自己的意愿,做出我当下认为值得的选择,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待一切发生过后,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不出来。
事实上,C太太的这场拯救行动,让她得到了更珍贵的东西——当一颗沉寂已久的死水般的心脏,又一次鲜活地跃动,她找回了遗失多年的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逐:这是她真心投入的结果,她的勇敢,也拯救她了自己。
错误不是成本,错过才是。
付出真心没有错,每一个勇敢做出选择的当下,践行的都是我们最真实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加不必为所有过往所有选择而悔恨,我们应该真实地面对自我。
......
得到时珍惜,失去时释怀。
请相信,这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都是为了教会一个人,而非摧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