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文讲》之(实践:经验有尽与无尽)学习笔记
游记是“行旅文学”。文学创作是“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旅行当然也是能走的时候尽量走,走不了的时候就必须停下来;旅行可以有起始,其事业发展却无止无休,文学创作从“开笔”起始,把它当作一份事业,以后的追求永远是再无止境。
一、行旅如行文,行于当行,止于必止。
大文章家创作文思泉涌,下笔“一日千里无难”,这就是无尽。然而,在“山石曲折”处会流连徘徊,“随物赋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也会停止,这就是有尽。
行旅如行文,也是在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立马停止,把握好有尽无尽中间的那个度。
古今中外不乏爱好记游的旅行家,虽然他们的行程有限,但他们留下的文献资料价值无限。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旅行者是明代的徐霞客,其足迹遍及当今21个省市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记录了大量人文、自然状况他所留下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无限的,尤其是他不惧艰苦,涉险犯难,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后人继续发扬。
如今,随着旅游商业化浪潮的兴起,旅游资源发掘的动力越来越强大,旅行项目分工越来越细,旅游文化普及越来越广泛,真可以用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来概括。
现在,有人徒步环游全球,有人乘热气球环游全球,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全球,看似环游世界是无限的,其实,他们所走的都只是一条线路,相对于地球的表面,是相当有限的。所以说,所有的旅游爱好者的旅行都是在有尽与无尽之间,可以继续的时候继续,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停止。
二、修业如修行,都有起点,却无止境。
叶圣陶说,“开始作文称为‘开笔’,那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开始写游记,更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这意味着不再写别人的命题作文,不受别人指定主题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这样只要发现有一些新奇感受,头脑里丝丝缕缕,源源不断,波澜种种,不停不息。
于写作而言,最容易显示出天才的地方就是灵感。但灵感还得借助外界的刺激,与新奇外界一有接触,心里就会有神奇的发现。从这一角度来说,灵感是无尽的。
灵感会突如其来,也会突然而去。灵感来了,兴致淋漓,文思泉涌,此时最忌打扰,否则,瞬间的中断会导致思维的尴尬终结。从这一角度来看,灵感又是有尽的。
因此,外出旅游,要及时记录、及时积累、及时写作,不要等情感平复了,热情消退了,印象模糊了才动笔,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强调得多的是立志、下决心,锲而不舍的坚毅品质和执著态度;最后才能用血汗浇灌出鲜花来,用毕生精力铸造成大厦,取得事业的最大成功。这对于游记写作者而言还远不够,没有体现出游记写作经验从有尽到无尽的哲学趋势。
著名作家池莉曾借用青原行思大禅师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她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写出的感悟文章《人生三境界》,把人生的三境界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作了说明,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对于游记写作者更有启发意义,值得阅读和领悟。
如果我们能把游记写作当成一份事业去追求,那就会像青原行思大禅师在佛门修行一样,有起点,无止境。
三、一花一世界,花草不少,世界更大。
游记是以自然这主要的写作对象,这注定作者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始终必不可少,甚至还可以说作者对自然的认识越有深度,所写出的游记作品的艺术成就越有高度。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枝寻常的花草,都潜藏着宇宙的奥秘。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严春友在《敬畏自然》里说的。
的确,大自然异彩纷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只能应接不暇。
单以天地间最表层的物象“月”为例,
春夏秋冬各不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得意时看到的春天的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闲适时观察到的夏夜的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无眠时看到的秋夜的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李贺报国心切时观赏到的冬月。
地点方位不同,境遇心情不同,资禀天赋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兴趣浓淡不同,眼中的月亮都会有不同。
游记是描写自然的文学体裁,游记作者再努力,都写不尽自然的美。但只要能写出经典文章,出版经典书籍,让文中的思想、哲理、语言、意境能够被人记住,就能存活百年千年了。
古人讲“立言”,言能立于世,必得有个性,不重复,有创造。所以,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衡曾拟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必求传后世,立事当作空前谋。”
梁衡还说,“精髓不存,大书无魂,精髓所在,片言万代。一篇《岳阳楼记》,代代传唱。皆因‘先忧后乐’的思想。一篇《出师表》千年不衰,全在他‘鞠躬尽瘁’的精神。文无长短,书无大小,有魂则灵,意新则存。”
梁衡的这些话,讲清了“有尽与无尽”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