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程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自律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一个自律的孩子的养成,背后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1.善于立规矩的家庭

杜布森博士曾在《勇于管教》中说: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
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聪明的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温柔且坚定地执行。

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把“他律”内化为性格中的“自律”。

李玫瑾教授曾说:

“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我们再去施加压力,告诉孩子要“自觉”,就晚了。

趁孩子还小,不妨试着逼孩子一把,这个“逼”,不是强迫,不是控制,而是父母用负责的教育理念,在孩子心头培植的执著信念。

这信念,将会成为孩子自律的关键。


2.给孩子自主权的家庭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

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孩子自律的养成上,也是如此。

父母干预、逼迫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被动、越差劲,甚至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那些能够自律的孩子,一定是拥有主动选择权的孩子。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

“面对儿童的自律问题,未满12岁的儿童越能承受父母的责任,孩子的自律性就越高,孩子的自律性就越强,未来成功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当父母的,有时候就需要这样一份“决绝”,不必急着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抹杀他的自主性。

而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相信他们自己有办法,我们只需在必要时候给予相应的引导即可。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护他一世周全,而是教给他自律和责任。

因为他们终有一天会长大,要独自去面对人生中的磕磕绊绊。


3.经常鼓励孩子的家庭

很喜欢作家月下客的一句话: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一语中的。

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就越强。

自律的基础,便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已经特别沮丧了,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他的自尊,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鼓励他。”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欣赏和赞美,不必担心自己的夸赞,会让孩子得意忘形。

要明白,每一个孩子成长,都是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才是培养自信,养成自律习惯的最大动力。


4.父母坚持自律的家庭

闲时花开的作者刘娜在当妈11年后,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我偷懒懈怠时,孩子也会跟着马虎大意。我忙乱无序时,孩子也会敷衍了事。
相反,如果我自律平和,孩子也会懂事努力。”

深有同感。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律自强,却常常忽略了,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那些自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自律的父母。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自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亲子关系里,它就像是镜子和成像的关系。

父母懂得自律、克制,工作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学习模仿,并奉之为最高准则。

父母以身作则的自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5.歌德曾说:

“谁要是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自律的程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趁早给孩子立规矩,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规则、有底线的人;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引领孩子打开那扇兴趣之门;

鼓励孩子“你可以试试看”,让他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真知。

影响孩子成为自律高效的人,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无限的可能;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因为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