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和卫青的战斗性质截然不同,即使不讨论真实性问题,也不能简单比较杀敌数量。
李陵是以密集结阵的精锐步兵对阵匈奴骑兵,相当于摆了个铁桶阵,让匈奴骑兵打不擅长的攻坚战,达到1:2的战损比其实并非不可能。
而卫青击胡是追亡逐北,和匈奴骑兵打运动战,比机动性,在茫茫大漠中“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实属大胜。
一、李陵以步兵结阵对垒匈奴骑兵处于战术优势地位
在浚稽山之战中,李陵所部“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一旦汉军精锐步兵完成了密集结阵,匈奴骑兵如果没有绝对优势兵力,很难在正面对抗中占到便宜。
攻坚战中,汉军弓弩战力优于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的骑射技艺固然精湛,但也只是相对汉军骑兵的,面对着装备了射程更远的强弩、防护更好的汉军结阵步兵,没有马镫的匈奴骑射型骑兵甚至在弓弩战中也居于下风。
作为一个古代战争的基本定律,在马镫发明之前,由于缺乏稳定的射击平台,骑马弓箭手在发射速度、命中率,甚至射程上,都无法与步兵弓箭手相比,这一定律甚至在马镫发明后仍然有效,骑马弓箭手的最大优势永远是其机动性。
李陵率领的五千人是汉军步兵精锐,相当于特种兵,普遍装备强弩。汉军中最强的单兵弩被称作“大黄”,射程可达三百米,李陵的祖父李广就曾在实战中利用大黄狙杀了匈奴指挥官,方才突出重围。
更何况,李陵的步兵还得到了铁甲和盾牌的掩护,而仅身着皮甲的匈奴骑兵在弓弩战中却相对缺乏遮挡。事实上,李陵军的最后败亡,也是发生在五十万支箭射尽之后。
在白刃战中,匈奴骑兵的劣势更为明显
武帝时期匈奴骑兵还未进化出卫青霍去病的“正面集团冲锋战术”,其攻坚战手段只有散兵游勇式的单兵突进,无法在汉军步兵密集结阵的情况下,完成正面冲击的任务。当时汉军步兵装备的钢制长矛和长铍长达四米,而匈奴骑兵作为肉搏兵器的剑和短矛至多不超过两米,在攻击距离上就处于绝对劣势,何况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兵一旦发力,就很有可能一头栽下去,没办法全力在马上拼杀。即使损失惨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汉军阵中,也有装备着环首刀的汉军刀盾手正严阵以待。在铠甲方面,汉武帝时代的汉军不仅基本普及了铁铠,且生产流程日益标准化和规范化,既适于大规模生产,也易于编缀和修补,从而保证了士卒的持续防护力。
还有一个细节是,李陵军在此战中“以大车为营”,很可能是借助了大车的防御优势,在大车的助力下,李陵军的步兵结阵更加坚固和无懈可击,令匈奴骑兵很难找到薄弱点突破,在且战且退时也有了依托。
英国汉学家鲁惟一在《汉武帝的征伐》一文中,认为李陵此战是“天才的军事行动",因为“李陵展示出,步卒只要组织得当,弓弩充足,可以击败数倍于己的骑射手”。鲁惟一还总结了三大“胜利秘诀”:保持有纪律的射击,以便有效地集中弩箭:纵使敌方骑兵反复冲击而造成伤亡,我方也要保持阵形不乱;箭支源源不绝。
事实上,汉军步兵对匈奴骑兵的劣势其实不在于正面作战能力,在于机动能力。毕竟,步兵与骑兵对阵的最大尴尬就是“风险收益比极其不对等”,很容易陷入即使打胜也无法形成歼灭战的局面,对方骑兵可以凭借机动优势从容撤退,而步兵一败,要么因为阵型大溃而全军尽没,要么就是被团团包围直至弹尽粮绝。
因此,更多时候步兵对骑兵的溃败均源于心理崩溃。而在浚稽山之战中,在李陵的领导下和背水一战的形势下,部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凝聚力和士气,在这种情况下杀伤万余敌军并非天方夜谭。
二、卫青大胜的难度
如前所述,匈奴骑兵相对汉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机动性,而不在于与汉军进行代价高昂的正面决战。即使汉军兵力再雄厚,占据了进攻主动权的匈奴骑兵总是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汉帝国北方漫长的国境线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点进行重点突破,等到汉军步兵集团赶到时,匈奴骑兵早已满载而归,或者,像白登之围那样诱使缺乏后勤辎重补给的汉军步兵深入草原,择机进行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卫青率大军出定襄,长奔数百里击胡,不但战而胜之,而且追而擒之,在匈奴骑兵最擅长的领域取得完胜,实属能难可贵。
三、匈奴并非亡于无兵
以上是从技术上分析李陵和卫青歼敌的难度差异,而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简单比较二人的歼敌数量也是不妥的。
对匈奴来说,在战斗中的伤亡并非其势力逐渐衰弱的根本原因。作为兵牧一体的游牧民族,其族中男子自小骑射,兵源近于无穷大,在战斗中的损失随时可以得到弥补,并无老兵凋零,后继无人的情况。
匈奴一族的命门在于生活资料,匈奴生活的草原大漠荒凉贫瘠,除了牛羊马匹之外,粮食、布匹、盐铁等重要物资都需从内地获取。
匈奴强盛时,可以凭借骑兵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大举入寇关内,满载而归。但经过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对匈奴的一系列大胜之后,标志着汉匈战场的进攻主动权易主。匈奴人被驱赶到了大漠边缘的苦寒之地,不但与富庶的中原远隔千里,甚至连自己的马场都保不住了,还要时刻担心汉军从天而降的打击。
正是由于匈奴失去了在战争机动性方面的优势,导致其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无法获取生活生产资料,才在未来逐渐走向崩溃。
而汉军对匈奴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正是在卫青霍去病一次次深入大漠的追亡逐北中确立的。如果没有机动性优势,想要仅靠战场歼敌灭亡匈奴,恐怕是缘木求鱼。
因此,李陵的歼敌上万和卫青的歼敌上万,意义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