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只需见性至诚,万不可认死理。不过,如果非要较真,那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只是,这个乐趣与创作再无关联,仅仅是一种对自我欲望的宣泄罢了。
设计是带着锁链的舞蹈。创作的内容33%来自继承前人,66%要服务于当下的受众,其余的1%才是作者自己的空间。这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结构。五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都符合这个结构。关键在于,正是这1%决定了一件作品是否具备精神内核。问题也就来了,如何把这1%发挥好,才是最终要考虑的问题。
在艺术消费活动中,其实也分低端免费用户和高级付费玩家。前者看个热闹,捧捧臭脚,带来大规模的流量,而后者挖掘、消费真正的价值。如此名著,名至而实归。
四大奇书中的人设,除了路人甲乙丙丁,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取自历史或传说。这绝非孤例。人设是故事的基础设施,不用现成的,就得确保有精力和资源去自建。这可以降低作者的写作成本,也可以降低读者的接受成本,有利于双方迅速达成共识,开始着手下一层级的事情。
(所以ip好使)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这终究是一句戏言,有道理,但未得究竟。
不是说抄就是创作,也不是说创作就是抄,创作的核心不在这33%内,而在那1%当中。把精力节省出来,留给真正的创作也好,拿去拍看官的马屁也罢,才算是用对了地方。
对于罗胖子这种神来说,拍马屁这个环节是基本不需要消耗什么智力成本的。
所以他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更加吃力不讨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