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景芳的《生于1984》,看之前没有读过任何介绍,抱着读自传的期待在地铁上打开了清新的书页,很快就被两代人时空交错的故事吸引,看到父辈和我们这辈的影子,在时代的狂潮下跌宕的命运、思考迷失和寻找……
感慨于景芳细腻敏感的心灵描述,也很快明白了这个故事并不是自传,是艺术创作,但是仍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主人公深深的反思怀疑和痛苦。
痛苦的程度和数量并不重要,那种灰色黏稠的阴郁像黑洞一样,可以引起心底的共鸣,可以从意识深处唤醒梦魇般的恐惧,这是人类远古的恐惧,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无论被意识到还是没有被意识到,它都在那里,都可能随时被唤醒而改变你的生活……
"这种恐惧并不是个人独有的" 这种想法是一剂能够暂时缓解症状的良药。
从“我”在湖边冥想明白了两个自己有一个是假的而掉入湖中差点丧命,到“我”在意识中消灭了自己想象出来的“温斯顿”,再到突然明白了自己只是温斯顿的意识和痛苦而造出来的人物而彻底消亡……
最后一章,“我”剥落墙皮拼凑现实图案,到“我”的世界崩塌再到自己被片片剥落到消失的比喻让人回味……合上书本后的我陷入了思考……
一个人的痛苦和想象创造出了另一个人痛苦挣扎的一生,估计是对一位作者和自己笔下人物纠缠对话最生动的描述。
那么我们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我们一生的基调又是谁的痛苦和想象?
故事里提出了一些很大的问题,关于想和做的平衡,关于世俗的眼光和自我的定位,关于深入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关于对外寻找社会认同的旅程,关于当下和此刻的力量……
故事的结局留给了我们一个更深的谜团,直指本质哲学问题,故事激起的情绪暗潮推动自我追问,于是主人公的心语又一次在耳边响起……
我在黑暗中见到光,在微小中见到无限,在我的注定要消亡的意识中见到真实……
我已结束
我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