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重温《滕王阁序》,又看到一位我一直唏嘘不已的英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是他人称飞将军的李广,但凡读过唐诗的都知道有这么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见李广当时威名之盛。
李广出身在将军世家,他的祖上李信是秦始皇手下名将,就是追杀了那个派荆苛刺秦王的燕太子丹那个将领,家传有武功,到李广手下头上更有一手神射绝技。水浒传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有一名神射手花荣,绰号就叫小李广,可见李广在那时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词,一度与神话人物后羿和那个百步穿杨的养由基齐名。方腊手下就有一名将军叫小养由基庞万春。
唐诗中还有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汉武帝时期,若说打败匈奴的绝代双骄,当然是卫青、霍去病,但就象我们现在的现实工作一样,有时你勤恳努力后最终的先进模范并不一定是你,卫青、霍去病是两个典型、更多的人在背后默默无闻耕耘,并且没有上台领奖,而李广就是他们中的典型。
李广十多岁就当兵,汉文帝时就以勇武出名,汉文帝说他生不适时,如果能跟随高祖刘邦征战,万户侯岂足道哉?就是封个万侯,又岂在话下,可能就是因为文帝一句话,注定了李广一生未得封侯的命运。文景之治讲究,外示黄老,内尊儒术,与匈奴的战斗大多是防御战,突不出李广的战绩,等到了汉武帝时,李广又垂垂老矣,奔袭运动战中就显锐气不足了,而且李广自仗勇力,不讲谋略,汉景帝时就有人发现他经常冒险乱进,当时那人也是爱惜他是个人才,但对他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很是不安,于是上报皇帝,说他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担心他这样的打法迟早会丧命,治景帝赶忙将他换防。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斩将夺旗,倒是有过建功封侯机会,不过他不知怎么会乱接受了一个诸侯的印绶,犯了大忌,因此汉景帝不与册封。后来李广有次与卫青等四路人马一起出征匈奴,却只有他遭受强敌,非但全军覆没,而且自已被俘虏,仗着自身惊人武功,才得逃回。然后他又多次出征匈奴,都是无功而返,到了最后连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最后一次在他要求下让他随卫青出征,但私底下却告诫卫青:李运不好,尽量少让他和作战以免误事。结果卫把原是前军的李广调往东路,汉军最后这次取得胜利,而李广却因为迷了路迟返回营,须面对质询。李不愿去向那些刀笔之吏解释,抽刀自杀了,消息传出,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老百姓也纷纷表示惋惜。
我想这世上偶然中也有存在必然,李广虽勇,但勇而无谋,又缺乏政治头脑,就是政治敏感性,你看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想七国之乱其实都是皇帝一些兄弟及叔伯兄弟们造反,而他也不知少了哪根筋,在平定一个诸侯战斗中立功,又去接受另一个诸侯的赏赐,这简直是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而且他又身为大将喜欢恃勇冒进,虽然偶而也有象空城计那样的灵光一闪,却全不当自已是个带兵打仗的,只当自已是个纯打仗的,几十年仗打下来,没战死可算万幸。多次无功后又被世人视为命运不好,虽然神勇无双,反而不及一些扎扎实实做事的人反而取得成功。
当然他的武技是让人钦佩的,时人称勇武天下无双,但他绝不是个优秀将领,但想想即便勇武如楚霸王,最后又能怎样?这世上任何事,还是真需要动脑筋的,特别是你个人能力强刚取得一些小成绩时,你可悠着点。
李广的总体人品还是不错的,也很有男儿烈性,结局却是个悲剧,虽千百年来,也使人叹惜不已。